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的阮元,是一位虽身为达官但又不废学问的大家。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诞生于江苏仪征,今年正值他诞辰二百二十周年。阮元聪明早达,二十六岁会试中式,成进士,选庶常散馆第一,授职编修;二十七岁,大考翰詹,高宗亲擢一等一名,授詹事府少詹事,命直南书房;是年冬,补授詹事府詹事,又补文渊阁直阁事。在以后近六十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如履青云,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清圣祖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政绩卓著、出类拔萃,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即“康熙盛世”。虽然他英名盖世、叱咤风云也未能超越多妻多子多烦恼的藩篱。太子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然作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太子势力的膨胀必然危及康熙的帝位。所以,多妻多子并未带给康熙令人陶醉的天伦之乐,而不得不两立两废最后干脆不立太子。众多儿子的争权夺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夺取了康熙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左军 《社区》2013,(3):23-23
2012年11月2日上午,在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上或坐或站着,正在寻找工作的装饰零工师傅们,都收到了一份由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印制的《致六安路装饰零工师傅们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如何为零工师傅们免费集中发布信息.替零工师傅与雇主牵线搭桥的好消息。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乘机诬告商较“欲反”,惠文王遂下令搜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家。关于商鞅被杀的原因,古人往往归咎为商鞅刻薄寡恩,用法太过,“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到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病逝,太子与其师傅便“挟怨而杀之”[1],今人常常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商鞅被杀的原因,认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人故意唆使太子出来捣乱,商缺把他们绳之以法.等到太子继位,旧贵族把积怨集中在…  相似文献   

5.
郎官的文士化,使其在东汉的学术活动及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校书东观,整齐故事;侍讲禁中,师傅皇子;应诏作赋,颂美汉室等几个方面。郎官们的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东汉学术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康熙朝《明史》开修于康熙十八年,历时二十五年,康熙四十三年戛然而止,未能成书。康熙是一位极其强势的帝王,其御编的几十种图书大部分开修、成书于此时之后,皇子争储影响《明史》成书等成说难通;《明史》甫开局康熙即紧盯纂修进程,经常发出编修谕旨,《明史》未能成书的主要原由须在康熙思想中找寻。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宣,他原本是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是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的同母弟。他出生后顺治即规定他为将来的太子,但由于宫中流言等原因,他被当成别人的儿子而被暂时领走并藏匿了起来。顺治出于对宠妃的悼念,出家前赌气地、不负责任地实现了他的夙愿:立这个未满周岁的儿子为太子。贾环灯谜、林如海、茗玉、秦可卿和东庄老奶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曹宣的皇子和皇太子身份。  相似文献   

8.
高慧斌 《南都学坛》2006,26(1):25-27
侍从讲读之制起源于东汉,是皇室教育的一种形式,以侍从皇帝和太子读书为责,魏晋多有因循。时至南朝,侍从讲读者不仅陪侍皇帝和太子读书,亦侍从诸皇子读书。自汉晋至南朝,侍读侍讲并不为官名,但南朝时随着侍读、侍讲者人数的增加,亦出现专门从事侍从讲读的倾向,为唐朝侍读侍讲官僚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吴伯娅 《中华魂》2013,(14):30-32
满族第一大词人 纳兰性德,姓纳喇氏(又译作纳兰氏),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胤初初名保成)改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1655年1月),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1685年7月),得年30岁。他是清初词坛上的名家,满族第一大词人。  相似文献   

10.
彭代国 《社区》2013,(2):23
2012年11月2日上午,在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上或坐或站着,正在寻找工作的装饰零工师傅们,都收到了一份由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印制的《致六安路装饰零工师傅们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如何为零工师傅们免费集中发布信息,替零工师傅与雇主牵线搭桥的好消息。据了解,在合肥市的六安路上,每天都有大量装修师傅聚集于此,等待雇主。人  相似文献   

11.
论纳兰性德词的主旋律:人生空幻感赵维国纳兰性德,原名成德,避太子讳改今名,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其父明珠,累官至大学士。太傅,为康熙期权相之一。性德自幼聪慧,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出入扈从,显赫无比。...  相似文献   

12.
清代帝王重视皇子们读书学习的程度,为历代王朝所不及。清皇子读书的场所称“上书房”,故宫乾清门以北为后宫,是帝后生活居住的地方;西边是军机处,乾清门内东廊房就是上书房,上书房设在这里,便于皇帝监督。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皇子虽然最终都会被封为王,但有其迁转的过程。皇子封爵迁转次序为初封国公,稍迁郡王,至出阁封王,这样的迁转次序基本确定于宋神宗时期。宋代皇子的封爵迁转体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偶有因过降封者,也仅是皇帝对其过失的小惩并不影响其尊贵地位。这种循序渐进的封爵过程与前代皇子出阁即封王大相径庭,表明宋代皇子封爵待遇并不比前代优厚。除了封爵,宋代还授予皇子检校官或武官等官职,但这些官职都是一些荣誉虚衔,并没有实权。有的宋代皇子还出任府尹州牧,但除皇储在担任州牧府尹时进行从政训练外,州牧府尹对一般皇子来说也是虚衔。这说明在授官上,宋代皇子并不掌握实权,一般都是被授予尊贵的虚衔,这与隋唐时期皇子均担任要职不可同日而语。可见,从封爵、授官方面看,宋代皇子的政治待遇都大不如前,体现出位高职虚的特点。宋代皇子去世后,为示恩宠一般赠其“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二令”(即中书令和尚书令),但对生前被高官厚禄所供养却不掌握实权的皇子来说,死后不管赠予其多么高的官职都无多大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就是众宰相在政事堂共同商讨军国大事,消除分歧,统一意见,而后上奏取旨,颁下执行的制度。本文即是讨论这一制度在贞观年间创设之后,是如何走向完善,又是如何遭到破坏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完善草创于贞观朝的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在高宗年间渐趋完备。我们可从下面两方面的论述得到证明。1、“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的确立贞观十七年,晋王李治立为皇太子,太宗“诏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肖踽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r、世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惺槊畔氯纷源耸肌!敝惺榱睢⑹讨泄俳兹?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也”。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者均要加带此名号。如高宗时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爽并同三品,原官皆仅正四品,肖瑀官太子太保,乃从一品,李勣为太子詹事,乃正三品,都必须加带同三品的名号,方才可以预政事堂议。这个名号的特点在于:不仅低级官员多了一个入相途径,而且许多经验丰富的老臣也能当个名副其实的顾问,在国事上继续发挥补益作用。贞观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4日,作为中国一级演员刘立明老师的大弟子、著名笑星潘长江,特意带领5个师弟、两个徒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老爹”过66岁大寿。“老爹生日快乐、师傅生日快乐、师爷生日快乐……”寿宴一开始,潘长江和师弟、徒弟们就跪下给恩师磕头。潘长江说:“我拜师24年了,24年前拜师的那一跪就注定了我们师徒一生的缘分,师傅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古时,在大狱中苦苦煎熬的囚犯,特别盼望皇帝家能发生什么特大喜事,比如老太后满六十、七十大寿,多年不育的皇后喜得皇子等,每逢此时,皇上不免"龙颜大悦",一高兴,就要"大赦天下",囚犯们就有可能重见天日。但这种赦免并非"浩荡皇恩泽及万物",而是其他罪犯都能赦,就是不赦贪官。  相似文献   

17.
乐羊子妻     
[题解] 本文选自《后汉书·列女传》。作者范晔(397—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曾官至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因与孔熙先等谋杀宋文帝,立彭城王刘义康,事泄被杀。宋书本传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元嘉初年,降职为宣城太守,他采各家有关后汉史事的著述,取长补短,撰《后汉书》九十卷。今本《后汉书》  相似文献   

18.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  相似文献   

19.
也谈秦可卿的“身世之迷”与形象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身世,刘心武先生提出“康熙废太子胤宅巧公主说”,在红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笔者依据朱谈文先生的考证,推断出似为“抗清明遗民之后”,也不敢自信,只是为秦可卿“身世之迷”填一新说而已;至于对秦可卿形象的认定,“淫妇”之说似乎已成定论,拙以为也应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张金亮白居易闲适诗,在中华书局1979年版《白居易集》中列为四卷,共216首。粗略考察其创作时间,最早的约作于任校书郎时,最晚的写于杭州任满、卜居洛阳,任太子左庶子、公司东都时期,年龄跨度当为32岁至53.f之间,历时2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