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易经》的产生,本源于筮法;筮法的发展,至商周之际发展基本成熟,其标志之一就是卦变的出现。考古发现中的"数字卦"的卦变现象,尽管仍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远没有后来的"大衍筮法"那样有着严整的规律性和哲学意义,但它毕竟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催生了"爻"的概念,引起了人们对爻变的注意。周人对《易》卦增益六爻的过程,既是一个熔铸新思想于易卦的过程,更是《易》卦筮法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 孔子提出的以祭祀为核心的鬼神思想,是在周人鬼神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之这就有必要先对周人的鬼神思想作一检讨。殷周时代,鬼神迷信风靡大地,隆盛至极。殷人以祭天炽著,一切佑命于天。文王伐黎,兵入殷境,纣王犹高枕于“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而无忧。周人则恪信“天命靡常”,除了祭天之外,更频频祭祀祖先神。金文《杜伯须》载文:“杜白作宝盨,  相似文献   

3.
周朝取代殷商后,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天下,统治者十分强调“德”的作用。特别是到了幽厉时代,天子失德,天下大乱,此时提倡“德”更为必要。《雅》、《颂》的作者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周人失“德”的事实,还从正反两方面来提倡“德”。从反面提倡“德”,即揭露和批判朝廷的腐败现象。正面则着眼于颂“德”,以确立道德原则。周人提倡“德”,除了时代的需要,还跟周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的天命观和周代的宗法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黎馨平 《中州学刊》2007,(5):142-145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命"与《易传》的整个体系符合。但是《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天命"的本意更接近"命运"的意味,牟先生将"至于命"界定为"道德实践无法跨越的界限",也可以说是敏锐而忠实的。进一步对比《孟子》"天命"观,其内涵既有命运、命限的意味,又有道德的内容,并且是笼统的用"命运、命限"含摄"道德之正命","天"或"天命"并非全善。综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两方面内容,其与"尽心知性知天"有其一致性,牟宗三先生对两者比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总的来说,自孔子到孟子至于《易传》,"天"的神性和不可知的因素被逐渐的削弱,人主体性的强调和自信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5.
张炳尉 《北方论丛》2008,(1):139-141
作为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先秦性命思想所探讨的核心是道德问题。性与命是思考的两极:命代表着外在与一,性接近内在与众。西周性命思想以天命的形式将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之中。后来的思考者致力于将天命与人性融合,这一努力有两条思路:一路以《中庸》、《易传》为代表,倾向于以天命融合人性;另一路以《论语》、《孟子》为代表,更倾向于以人性融合天命。孔子的"仁"学开创了后一条思路;孟子出,以心善论性善,并把"仁"的力量推向极致,从而将此思路完成。  相似文献   

6.
周人在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了天命靡常的王权转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萌发了以"明德保民"为主旨的民本思想.周代的"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1.它第一次触及到了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新的和正确的估价,是理论上的一个极大突破和贡献.2.它为社会发展第一次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模式,对于政治文明的进步显然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卜筮是古人主要的决疑手段。殷周时代,卜筮的占问对象是至上神"帝"或"天"。这时的卜筮是一种探知至上神旨意和命令的活动,体现着殷人和周人的天命信仰思想。殷周之际,天命思想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折,周人针对殷人"有命在天"的观念,提出了"惟命不于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思想。《周易》正是这种天命思想转变的直接成果,其中包含着变易思想和重德意识,开始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鲁小俊 《天府新论》2007,(4):128-130
循环的天命观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认可天命,《三国演义》也就笼罩在悲剧氛围之中:人的努力和奋斗无法改变天命;道德和正义改变不了天命;“主观”的情感倾向与“客观”的天命之间存在着悖论。  相似文献   

9.
周人本是僻处西土的蕞尔小国,经历了太王、王季、文王等几代首领的辛勤经营,至武王时终于一举击败了东方的“大邦”商,并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宗主。殷亡周兴的政权更迭是出于天命抑或人为?周人经过对历史的反思作出了如下的回答:国家的兴替是由天命决定的,得天命者兴,失天命者亡,天命转移的唯一依据在于统治者能否固守其“德”。因此,周代统治者提出了“帅型先王”、“古训是式”这一复古意味浓厚的政治原则,以保证天命永远地驻留在周人身上。 一、周人天命观念与先王之“德” 周人的天命观念是对殷人上帝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殷人的上…  相似文献   

10.
殷周之际中国社会的道德气质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殷代,祭祀占卜是获知天意的唯一渠道,只见"神灵"之德,而不见"人"之德。到了周代,统治者尤为强调"帝命不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天命后于人德""克明慎德",天命不常在周初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周人对殷商天命观进行了颠覆性变革,将原来尊顺神灵旨意的单向度的神灵庇佑,转换为天人关系视域下的天人互动。但殷周人文转向并不等于宗教性的完全消失,其所谓"连续"也不完全等同于"因袭",而是呈现出宗教与人文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1.
数字易卦的源头可上溯到八千年前。自伏羲时代经炎黄时代到夏商时代,数字易卦走过了它五千余载的漫长历程。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资料表明:数字易卦本为易经的根基和来源,易经则为数字易卦的演变、发展、升华和突变;二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4.
葛刚岩 《北方论丛》2022,(1):43-52+171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文王演《易》"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对此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的看法,"孔子说""荀子门人说""作者不可考说",等等,让本来没有太大争议的问题聚讼纷纭。根据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文王姬昌完全具备"演《易》"的动机需求,并借助所演之《易》掌握了商、周斗争的政治话语权,承受上天賜命,翦除殷商,替而代之。  相似文献   

15.
献 ,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意在由此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周易》中的商代文献@贾海生$浙江大学古籍所!浙江杭州310037~~~~① 关于卦、爻辞中保存的古代诗歌,可参看黄玉顺《周易古歌考》,巴蜀出版社1995年;关于卦、爻辞中的格言,见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50-52页。 ② 参见张政娘《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4期;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2期;郑若葵《安阳苗圃北地新发现的殷代刻数石器及相关问题》,《文物》1986年2期;肖楠…  相似文献   

16.
《商颂》 见存于 《诗经》, 有其历史渊源. 商周之际, 殷商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渊源. 西周以后, 它演化为周代礼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商颂》 进入鲁国是华夏诸国文化交流的结果.它保存在今本 《诗经》 中当与孔子有关. 《商颂》 流传过程所表现出的殷周文化融合的纵向与横向作用,在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历史上颇为典型, 是一极具理论意义的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流范式,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二元架构,但在周<易>体系成型之前的殷代宗教及殷、周族源神话中,"地-母"不仅因二者在生生繁衍上的同态意义而受到初民社会的崇拜,而且其中还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一元本体论观念.这一点又与历史文献所传周<易>体系之前的殷代<归藏>之"易"颇多偶合.  相似文献   

18.
崔瑞 《理论界》2013,(8):89-91
"讼卦"是《易经》第六卦,主要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法制实践与法制思想。本文尝试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对"讼卦"进行文本解读,并对西周时期的法制现象进行评析,以此梳理彼时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对司马迁"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句话的理解,涉及现存《周易》通行文本的内部层次结构问题。关于《周易》经、传的写作年代,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易经》作于殷末周初、《易传》(十翼)作于战国时期。这其实是决定现存《周易》文本结构层次的根本因素。这种两分法,起码在彖传、象传的定位上令人难以信服;而且,如果从文本形成时段角度考察,《文言》的位置也有移至全书最后、与《序卦》《杂卦》配伍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