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0,16(4):67-70
齐梁时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浅易轻绮的诗歌意象,它们情感体验模式化,语言平熟精致,意象中动态表象与静态表象之间的联系缺乏张力,呈现出形式圆熟,内涵单薄平面的审美特征。与此相对的则是以颜延之等为代表的锻造雕镂的“讹而新”的意象,它们是在奇峭的语言形式中创造的多侧面的感觉复合型意象,追求意象组合核裂变中生发的无穷审美意味,以适度反自然、反常规的语式表达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意象获得立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以象征性图式为基础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体验的产物。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以预备情绪和审美心境为起始的。作为艺术品的内在形式,审美意象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为艺术的外在形式提供可能性;二是舒泄压抑的心理能量。理解、情感和表象是构成审美意象的三种基本因素。这三者并不是在审美过程的瞬间产生的。只有当一定刺激出现时,在审美心境的条件下,它们才与感性形式相契合,成为鲜明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意象论中,讲究“心物一体”,主客交融。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而产生的,随之还有对于审美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古代审美意象理论中,时空既是思维方式,也是其成“象”的一种譬喻方式。因思而成象,时空不仅存在于所思之“意”中,还存在于所观之“象”里。唐代是一个重视“兴象”的朝代,且“象”中蕴含着时空观,主要体现为时空合一的审美意象时空主题的建构。“象”中时空的分析成为唐代意象创构中时空观审美建构的重要主题,对意象创构中的时空关系探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语词外化的形象显现。意象是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复合结构。而就“意”和“象”本身看,它们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体。基于此,认识“意”的内在结构和“象”的内在结构,对把握意象这一复合结构的复杂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司空图说过“象外之象”的话。此话一语中的,正道出了“象”结构的纲领。说到象结构,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单纯意象,意象组接和意象群所构成的结构图画。但那不过是“象”本身的呈现,而非飘忽不定的“象外之象”。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象本身及其背后的象所构成的多象多维的结构画面。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象性而形成的世界意象、生活意象与自我意象的统一,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内容结构。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维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欣赏——研究层次和角度,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诠释结构。二者的结合构成象的结构,亦即读者完成意象态(读者再造意象)。一、“象”的审美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对中国当代电影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美学除“古典”概念外 ,也理应包括近现代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电影中 ,中国传统美学不应是一个被取缔的对象 ,即使是批判传统中的隋性 ,也是为了光大和发展传统。作为舶来品 ,尽管电影中的游戏、娱乐性等使中国电影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但电影中的中国伦理和民俗性审美又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在不可回避的“后现代”中 ,意象或意境论对中国当代电影保持民族的自主性仍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可硬性追求所谓“中国化” ,或为表现意境而生造“意境” ,关键是怎样将高科技、现代性同中国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才是中国当代电影所要解决的难点 ,也是我们摆脱后殖民语境中看人脸色行事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影视艺术是综合各门类艺术媒介特性,将造型性景观置于运动变化的审美时空中展现的一门多元艺术。舞蹈是以有生命的、运动的手段表现人类社会生活,舞蹈家使用特殊的舞蹈语言符号———体姿符号来抒发“言之不足”、“嗟叹之不足”、“咏歌之不足”的情感,创造四维性审美空间的美。舞蹈体姿表现的审美意象需要音乐帮助产生审美涵蕴、审美效果。舞蹈进入影视艺术领域,可以借助影视艺术来突出舞蹈四维空间全方位审美意象的创造,从而能够在影视荧屏的审美空间创造新的审美意象。本文将从影、视两个方面探讨歌舞融入影视艺术中所体现的多维性审美…  相似文献   

7.
陈辉 《学术交流》2004,(12):145-148
中国传统“意象”概念以及中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与西方“原型“和神话原型批评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优势。第一,它不像西方“原型”所归纳的几条文学程式和循环模式那样纯客体化而忽略主体精神,而是始终离不开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结合。第二,意象论和审美意象批评贯穿于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史。第三,重新界定“意象”概念和弘扬中华审美意象批评理论有利于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8.
徐大威 《社科纵横》2006,21(8):125-1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生成(becom ing)为“情”、“景”关系。作为古典诗学的元范畴,意象集中体现了情与景的隐喻性关系;意境则彰显了情、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情景空灵是其本质特征。由于各自所指和哲学文化背景不同,意象、意境作为审美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韵。  相似文献   

9.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
付梅 《阅江学刊》2012,4(1):142-148
萱草是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植物意象。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萱草意象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忘忧是萱草意象的基本象征内涵,它承载着社会生活与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宜男意象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萱草代母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意义,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并最终形成。这三者有着近似的起源,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各自独立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符号,并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萱草审美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1.
邓杰 《阅江学刊》2011,3(5):129-135
象征是超越现实提升影像艺术品质的重要途径。象征的本质是对物象原型进行主观化的建构而形成的具有某种指向性的"联想的整体",以达到发现和表述世界意义的目的,从而形成具有符号意义的价值影像。象征的原型也许是很日常化的,但因此会更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影响象征的因素最主要是传统文化心理,突破艺术家自身的感觉防卫系统,构建开放式的思维结构是提升象征品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13.
王洪钟 《阅江学刊》2009,(2):126-132
海门方言实现体的动趋式“V+来/去”以“动+体”为优先组合,普通话则以“动+趋”为优先组合;海门方言将行体多用“VP+快”格式,普通话则多用“快要+VP”;海门方言起始体用“V+出来”表示,对应于普通话的“V+起来”,但“出来”另兼有时间状语从句标记的用法;海门方言进行体用“勒憾+V”表示,持续体则用“V+勒憾”表示;海门方言已然体用句末复合语气词“个特”表示,“个特”常弱化脱落为“特”,从而逐渐与普通话的句末语气词“了”形成完全对应。  相似文献   

14.
曾一果 《阅江学刊》2010,(3):33-36,118
自1997年以来,电视直播在我国日益常态化,但不同时期的电视直播观念和形式却有着很大区别。总体而言,早期的电视直播强调提供事实,但在重大报道中,电视直播不仅要提供事实,更是一种媒介仪式;而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直播越来越普及化和日常化,直播的仪式功能有所下降,甚至直播成了满足大众好奇心和观看癖的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15.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自在和潜在的指导原则,就是传统。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就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特别是“建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抵制全球文化的单极性和同质性,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供理论根据,争取多元文化在全球的胜利。在世界进入多元多变的时代,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将使传统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张阿利  吉平 《唐都学刊》2007,23(6):68-71
西部电影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文化感和较为深刻的人生意旨与生活哲理,其影片中物象的表意功不可没。生理象征类物象使西部电影在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询,也因此影片在人性深度和潜意识领域中总有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前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释奠是魏晋以来由皇帝、皇太子倡导推行的国家级学礼,以尊师崇圣为宗旨,倡导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崇儒学风。南朝的释奠丰富详备,且讲且奠,由帝王、太子在京师举行典礼;北朝的释奠前简后详,呈后来居上之势,逐渐发展为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推行的官学学礼。释奠成为普及面甚广的全国性学礼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南、北礼仪文化的迥异品质和整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崔蕴华 《阅江学刊》2011,3(6):107-113
江南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弹词的优雅情怀;弹词的吴侬软语也成为江南的文化标志。具体而言,弹词从两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图像:一是水乡的地域品格。经济之富足、人文之昌盛都使苏州弹词拥有了江南气质,充满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认同性。区别于“燕赵悲歌”,弹词的故事大多充满水乡风情、文人雅趣;二是苏州弹词与苏州园林的互文性审美关系。弹词很多故事发生在园林之中,而苏州园林中也经常上演昆曲、弹词。从深层看,弹词与园林有着相似的构造理念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徐雅宁 《唐都学刊》2011,27(6):71-7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电影、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试图颠覆传统的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电影语言,建立起女性电影独特的叙事话语。姜文电影多以强硬男性主人公为中心,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对姜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如何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或景观而存在于男权世界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一生的学术旨趣便是社区研究。针对同行对《江村经济》这种由点及面的演绎、推理方法有以偏概全的责难,费孝通主张社区研究视角应该比较更加广阔性地不同的社会地域提供的条件和结构,而不应该限制在单一个案之中。由此,从"江村"研究再到"云南三村",体现了费孝通早年试图通过社区研究到类型比较模式再到"文化格式",从而认识整个中国社会结构的抱负。这其中,《云南三村》构成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应用类型比较方法的典范,并值得当代每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