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西方史学中中世纪概念的产生,代表了人文学者与过去决裂的决心。有西方学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缺乏"对过去的感觉",尽管这种观察看到了中西史学的明显不同,却存在严重的误解。中国古代正史中确有表述历史分期的词语,却没有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强烈否定过去的概念。封建与郡县之别被中国古人赋予丰富的政治道德意义,并由此在先秦和秦以后划分了一条古今有别的鸿沟,秦及秦以后的历史被视作是同质的。西方历史观念东渐,秦至清的漫长时段自然地被比拟为中国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2.
佟斐 《社科纵横》2012,(9):124-126
中国文化"走出去"看似一个文化战略,实则一个经济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从政治视角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客观审视和理性探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成效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文化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愈益激烈,中国文化"走出去"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南亚地区,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等强国,巴基斯坦面临着新旧战略困境交织的局面,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和利益追求。究其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印巴安全困境的延续、阿富汗反恐战争导致的国家西北边境地区的"塔利班化"趋势、巴美反恐同盟困境的历史再现,以及弱国家特性的显现。由此也决定了巴基斯坦需要放眼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新现实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与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而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密切互动,面临着挑战与重塑的双重压力。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密切结合的角度,就制度、经济、文化、政治、战略等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国家认同,有助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变迁的轨迹。通过凝聚国内共识、提升国际认可来强化中国国家认同,中国应进一步培育公民意识,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强化国家认同、地区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关联,积极担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谢伟 《探求》2011,(6):14-18
城管执法部门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排头兵",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是搞好城管工作的前提。打造"城管铁军",是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城管工作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城管综合执法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的目标要求。本文从阐释"城管铁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打造"城管铁军"的重要意义和面临困境,提出了广州市打造"城管铁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玉珍 《社科纵横》2011,26(4):158-159
新时期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三个方面结合西藏藏医学院大学生的实际论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的必要性、目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建刚 《社科纵横》2012,(10):134-138
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应当是文化思想的现代化。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有一个"父道"的政府,是一不断重复循环且没有进步的社会,中国人不懂得尊严的意义,国人没有独立的自由意志,中国缺乏权利义务的对称性。今日再读,犹能从中得到许多启迪。但国内学者却将黑格尔的评述,歪曲为"欧洲中心论"。这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有关内容的误读。究其原因在于国人不能正确对待欧美学者的批评意见。只要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的分析中提出批评或批判,国人均缺乏理智判断。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对待西方学者思想观点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十分丰富,譬如,他提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构建了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模式的治国方略,论述了以"政治文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文明"建设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不仅自身和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而且也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学术话语主导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背景下,基于中国政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用本土化的概念、理论来重新解释和分析中国政治是可行的。本文以费孝通的"双轨政治"为例对其涵义进行新的界定,认为"双轨政治"主要包含精英政治和社会民主两方面的内容。用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态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是成立的,尽管"双轨政治"在具有解释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对类似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挖掘和开发,有利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刘伟  苏岸 《学习与探索》2023,(5):1-10+186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政治稳定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机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调查研究机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调研政治”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其生动反映了通过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政治共识,继而规范治理行为、提升治理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机理,二者有着循序渐进、互为条件的逻辑关系。基于“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一前提而生成的“调查研究—认同聚合—科学决策—推动落实”的运行机制,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治理智慧。“调研政治”这一概念性图式高度概括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逻辑和制度优势,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重要旗帜。  相似文献   

11.
张文木 《太平洋学报》2010,18(11):18-59
"天安舰事件"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提速的重要信号,美韩黄海军演是美国保守派在向中国摊牌并对奥巴马"新尼克松义"政策施压,这对目前基于远东雅尔塔法权体制的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笔者主张中美在雅尔塔体制中的合作,而不应当寻求"零和"式的冲突。今天美国衰落的原因是美国财政已无力支持其过于庞大的战略目标,该战略目标已使美国对手林立并越打越多。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巨大的政治和财务包袱,美国已没有必要———当然也日益没有能力———坚守遏制中国的"第一链条"。中国实现台海统一只是在恢复半个世纪前已在雅尔塔体制中确定的中国合法权利,并不损害美国的雅尔塔利益。笔者建议,为了美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政治中应有的大国地位,美国应当放手台湾于中国,由此赢得亚太在新的政治基础上的和平。中国必须为此做好最坏和最好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谢清果 《阅江学刊》2011,3(1):131-135
"海峡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基于"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的两岸传媒业交流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两岸日益丰富的经贸往来催生两岸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推进,学者因应这种变化,关注议题由"两岸新闻共同市场"提升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力图通过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以为两岸传媒业在遵循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下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学理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以Grossman和Helpman的“保护待售”模型为理论基础,使用1999-2009年案件层面的数据,定量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税裁定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印经济冲突的微观形成机制,可以发现:印度反倾销申诉者的政治势力会显著提高最终裁定的税率水平,进151渗透率同税率之间的关系则取决于申诉者在政治上是否有组织;反倾销税率同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印度当局裁定反倾销税率时,明显受国内利益集团政治势力的影响,同时也有打压中国、谋求在龙象之争中获取优势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法律统一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法律命题。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律走向统一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局限。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法律统一观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是我们反思法律全球化的重要理论法宝。中国应以马克思主义法律统一观为指导,勇于投入到法律全球化的浪潮中,抓住法律全球化的机遇,迎接法律全球化的挑战,努力由法律全球化中的学习者成长为法律全球化中的引领者,担负起法律全球化世界性建构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中国大陆与台湾三家不同报纸有关“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380篇报道,并对其报道概况、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事件成因等报道内容与形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三家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框架建构存在诸多异同之处:消息来源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事件成因、报道主题、事件解决观点、衍生问题等方面有着显豁的差异;政治立场、社会制度、新闻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三家报纸在同一事件的“报道框架”上呈现异同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王敏  龚放 《阅江学刊》2013,(6):27-34
台湾地区自2011年开始招收大陆学生以来,连续两年出现招生“遇冷”的情况。台湾招收陆生的政策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立意较低,仅将陆生赴台作为解决岛内高教生源不足之“良药”;二是受制于“绿营”,政策设计“三限六不”;三是缺乏沟通,对陆生意愿估计失当;四是宣传不力,陆生对台湾地区政策了解过少。台湾高教界应该在提高政策立意、加强信息沟通、松绑政策法规几个方面有所改进,以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合作。  相似文献   

17.
钟启泉 《创新》2007,1(1):56-60
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当前提高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轴两翼”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未来前景、理论及现实依据的分析,“一轴两翼”将对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廷天  覃丽芳 《创新》2007,2(2):122-124
“两廊一圈”战略的提出,是中越两国中期和长期经济合作的共同规划。“两廊一圈”是一个发展能力和地理战略潜力都很大的区域。这需要两国政府予以高度、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关注,并通过具有优先性的实际行动计划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王煜焜 《唐都学刊》2013,29(1):14-22
“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从某种程度而言,党锢事件影响了之后的历史走向,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气象亦由此而定。因而“党锢之祸”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后汉末年的政治史颇具意义。而且,党锢事件的爆发并非由宦官一手促成,士大夫阶层本身亦有问题。“党锢之祸”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一是东汉皇权与地方士族的冲突;二是宦官集团对党人集团利益的侵犯;三是党人“错误”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20.
曹骥 《唐都学刊》2013,29(4):44-47
秦汉简中所见到的"公卒"和"庶人",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与"士伍"是比较接近的,他们都处于编户齐民的最底层,但是"庶人"与"公卒"和"士伍"相比,在某些权利方面还不如他们。"公卒"与"士伍"相比较,在出身方面要优于"士伍",但所享受的权利与"士伍"大致无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