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光 《日本研究》2004,(3):67-72
松尾芭蕉 (16 4 4年~ 16 94年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为了摆脱流于文字游戏的俳谐 ,创立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 ,他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同时 ,在俳谐创作实践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典故。本文议论松尾芭蕉作品中唐诗典故运用形式及其意义和艺术效果 ,进而说明唐诗对芭蕉俳谐的影响。一、芭蕉俳谐作品唐诗典故运用的背景  唐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久远。遣唐使时代日本著名留学生阿部仲麻吕 (唐名晁衡 )留学唐朝 ,他与王维、李白、储光义等唐代大诗人的友谊与诗歌往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使之一成为一种道德伦常的载体,一种积淀民族思维与心理的文化符号.鹤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相沿承袭,并不断演绎与拓展,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星空中组成了一个多彩纷呈的鹤意象群.  相似文献   

3.
王彩云 《唐都学刊》2010,26(6):90-93
月亮是王昌龄近体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它在语言、意象及蕴含三个方面密切相关。定中式偏正结构是其语言构造方式。非中心意象位于中心意象之前是其意象构造方式;非中心意象从光泽、位置、性状及主观人文体验等方面修饰中心意象。月亮意象主要抒发作者三个方面的情感:愉悦豁达的美好情感、痛苦不满的悲伤情感和感慨时间无情的无奈情感。  相似文献   

4.
王颖 《阅江学刊》2011,3(4):127-131
墓地松柏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松柏由贵族专用墓木到民间普及的坟头树,见证了我国封建等级观念的时代变迁。墓地松柏意象中寄托着先民渴慕长生、祖灵尊崇和土地崇拜的意识,是研究古代思想观念、民俗形态的切入点之一。基地松柏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抒情意象,在祭祀、追悼、怀古等文学中往往被借以表达生死之叹、怀亲吊友、历史思索等复杂的情感,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女性主义诗歌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诗人们告别了80年代以来单一自白型的情感宣泄,转而以更为理性、智性的话语方式重新寻求新的突破口。具体表现为诗作同现实民生、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文体互渗丰富了诗歌表现生活的容量和能力,新意象的攫取与提炼标志着女性主义诗歌抵达了新的美学高度。  相似文献   

6.
罗梦琦 《社科纵横》2013,(1):263-264
英国著名作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内容极为丰富,浸透着浓厚的色彩。他的早期爱情诗《灰色调》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萧瑟多变的意象以及深厚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英语爱情诗中不朽的佳作。本篇论文通过从艾伦·泰特的"张力说"的角度对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细致解读,旨在挖掘出诗歌内饱满的张力美。  相似文献   

7.
刘雅杰 《学术交流》2004,(12):165-168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以单独物象出现的水意象被称为单一型水意象。《诗经》中单一型水意象,展示出不同的水态水势,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念。《诗经》中水的清浊和人的善恶美丑相关联。汹涌的泉水,是人的激动不安的心情的写照,水的回归合流,寄托着缠绵的思绪,浩浩荡荡的大水,又是一种崇高壮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0,16(4):67-70
齐梁时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浅易轻绮的诗歌意象,它们情感体验模式化,语言平熟精致,意象中动态表象与静态表象之间的联系缺乏张力,呈现出形式圆熟,内涵单薄平面的审美特征。与此相对的则是以颜延之等为代表的锻造雕镂的“讹而新”的意象,它们是在奇峭的语言形式中创造的多侧面的感觉复合型意象,追求意象组合核裂变中生发的无穷审美意味,以适度反自然、反常规的语式表达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意象获得立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7,22(7):161-16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最活跃的元素和基本的单位,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英汉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形象、生动、准确地把握意象转换。本文试从英汉诗歌意象转换的关键环节即原作意象解读入手,对诗歌互译中的意象解读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风雨雷电、霜雪露雾等常见的自然气象被赋予了审美的属性,应和着世间万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甲骨卜辞、《诗经》、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气象的描写,既是自然现象之记录,又是社会意蕴之表征。古人以风、雨、露、云等自然气象喻父母与天子之恩泽,以瞬息万变的气象意象阐发生命意识之哲思。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美学置于美学全球化和20世纪中国美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品格,追踪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揭示朱光潜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本土,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朱光潜美学的思想渊源、文本阐释、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及朱光潜后期与前期美学关系四个部分;从意义来看,它揭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Like Marxists before, greens are trenchant critics of the commodification of human life by consumer capitalism. They have been persistent advocates of less materialistic ways of living but, as such, have been easily dismissed as champions of frugal, small‐scale community living. This essay argues that a society which fostered non‐materialistic ways of living could offer more rather than less to its citizens if it put at the centre of its vision the quality of human and social rel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insists that human capacities—aesthetic, spiritual, practical/intellectual, ethical and convivial—are developed through our relations to others and to nature, including the nature and otherness in ourselves. The primary aim of an ecowelfare society should be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such human capacities to flourish in a balanced way. The essay frst describes four areas of our everyday social relations where qualitative change is necessary if a democratic culture is to flourish. Capitalism privileg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al/intellectual and, in consequence, our over‐extended technical powers now put the world at risk. Green democracy must be approached in this light.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decision making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enhance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ethical and convivial capacities and therefore fosters citizens who have the capacity to respond to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security. To be convincing, green democracy needs to recognize the actual complexity of society, a complexity that direct, face‐to‐face models of democracy cannot deal with. In opposition to the markets and managerialism of existing governments greens should develop a vision of the extended democratization of all levels and institutions of society, from housing estates and health centres to universities and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like the Arts Council. In doing so it must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tensions and conflicts in all communities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se are generated around place, identity or lifestyle. It must therefore promote the maximum diversity of democratic forms.  相似文献   

16.
李星 《唐都学刊》2013,29(3):113-115
仵埂从文学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文本所涉之审美现象,从发现和影响人的心灵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小说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文学视野宽广,具有理论的开放性。仵埂批评文风具有学人风范,理论批评以小见大,言简意赅,深入作家作品的内在肌理,于细微中见思想精神及语言神韵。以谦恭讨教之心、平等对话的方式,将高深理论与审美体验,以温婉优雅的语言方式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18.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然而,新时期以前,学术界更多的只是译介他的著作,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还带有政治的眼光,不能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新时期之后,由于摆脱了过去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模式,人们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有规模地展开。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异常丰富复杂,从“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总体研究”、“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探讨”、“对功利和审美问题的探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几个方面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并且从未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指导,他对艺术问题具有独特性的认识与主张。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思想做庸俗化、机械化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王立 《南亚研究》2009,(2):119-128
明清小说中的“一以化多”母题,常作为正邪斗法时英雄的分身术;民间非正统力量否定权威时的嘲弄和抗争;神奇兵器关键时的以毒攻毒法术。该母题来自佛教六种神通中的神变通,多带有“炫技”、“教训”的意味。中古叙事文学中该母题所展示的神通之法,启示了对特异之人形象的关注,宣扬和促进了西来佛教文化的传播。西晋时母题就被中土道教吸收,唐代华严宗的佛教哲学以此拓展了空间观念,该母题还世俗化而生成了“主题人物”。母题与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一中出多”信仰有关,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文学展演。母题在明清小说中,偏重在瞬间的直观场面效应,掺杂了较多佛教斗法描写的影响。母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戏剧化场面效应,得到后世小说及外域小说的借重。  相似文献   

20.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