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现代化品牌构建具有引导和提升作用.中国本土品牌若能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自身与国外品牌的差异点和创新点,打造自身品牌独特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一、以文化品牌引领品质服务 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和城市内涵与形象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为了向广大市民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公益文化服务,南宁市图书馆树立精品意识,凝练办馆特色,多方面、全方位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深层次的特色服务,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品牌,以文化品牌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天津旅游资源系统整合与深度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罗永泰  陈芳 《城市》2005,(6):6-9
旅游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因此,对如何加快天津旅游业的大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天津应发挥山、河、湖、海、温泉资源齐备和近现代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和国际化滨海都市休闲旅游中心形象;深度开发、系统整合各种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链";塑造"天津旅游品牌伞",提升天津旅游竞争力.走旅游依托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体现旅游功能的路子,众星捧月,提升天津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朱守先 《城市》2021,(10):15-20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科学解读生态产品内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品牌和强化生态产品科技创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形式,需要通过进一步释放生态红利、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在现代全球竞争中,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对诸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基础性的环境孕育作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实现城市复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西方国家积极开展如"欧洲文化之都"等文化创新活动,欧洲许多经济衰退的老工业城市正是借助文化创新的力量实现了复兴。过去我国的发展长期过度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文化创新,逐渐导致城市发展魅力消失、竞争力衰竭。当前,提升  相似文献   

6.
王景全 《城市观察》2012,(4):94-104
休闲产业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契合点,发展休闲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体验消费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路径。发展休闲产业对于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高端要素聚集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全方位的战略意义。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把休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7.
天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 《城市》2016,(8):40-44
目前,天津农业发展存在着内部结构种植畸重、区域布局分散、农业成本控制乏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支撑功能不强以及规模化经营效应不显著等供给侧的薄弱环节,要以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创意农业、现代设施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外向品牌农业为主要方向,通过调整农业种养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土地流转服务、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以及拓展区域农业合作领域等举措,扩大农业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因素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对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影响,提出在农产品营销中要注重挖掘文化,通过文化来塑造品牌核心价值,重视品牌文化定位、文化推广及管理。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新世纪农业园给周边农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园今天已经集生产、科研、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还大力发展科普培训、文化提升活动。农业园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曙光。  相似文献   

10.
吕晓凤 《城市观察》2024,(2):60-70+161
京津冀城市群重视通过发展文化消费和旅游休闲来放大夜间经济效应,形成了一批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夜间文化和旅游项目、夜游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等,不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京津冀夜间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建议从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业态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内容生产、提升城市夜间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冯春晓 《科学发展》2023,(12):66-72
提升专业服务业质效能级,强化城市对全球资源更高效率、更广范围的配置功能,是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持续增强“四大功能”的重要抓手。着眼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以品牌集聚提升为突破,以促联动、强赋能为方向,以综合性支持为依托,构建高水准、具有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俭 《城市》2009,(1):71-75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近几年.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休闲之都”、“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内有关机构也先后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评比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战略。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罗永泰  王连成 《城市》2012,(1):61-66
一、引言文化产业是为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的集合.通过开发隐性需求,文化企业可变小资源为大资源,变无用资源为有用资源,变分散资源为系统资源,能够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弥补资源缺口,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企业未来的商业运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加大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要求,能推动天津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升文化品牌辐射力度,还能助力天津城市定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沈杰 《科学发展》2021,(6):59-66
文化贸易是各国输出文化价值观、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发展过程.上海所承担的国家使命和政策导向为文化贸易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未来需要政府不断优化文化贸易发展环境,文创企业持续创新出海模式和策略,双管齐下,以政策细化策略、品牌标杆策略、平台叠加策略、人才打造策略为导向,加快增强文创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茶在中国不仅代表一种生活物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产茶区休闲旅游品牌的打造必然不能脱离茶文化而单独发展。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感官享受,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熏陶,因此积极探索茶文化对产茶区休闲旅游品牌打造的贡献意义,增强其文化性,带给游客更高的愉悦感,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对我国产茶区休闲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服装产业日趋成熟,国际竞争力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产品质量创新优势、品牌开发创新优势、文化特色创新优势转变。“中国制造的世界工厂”,逐步向“中国设计的自主品牌”转变。中国服装经过重新洗牌,渐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品牌化时代。虽就总体而言,奢侈品服饰依然外资品牌一统天下,中档品牌服饰的消费者需求已趋多元,对品牌的附加值要求更高,国内外品牌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在品牌化发展之路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品牌同质化严重,其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依然难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时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山西的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提升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山西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推进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要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潜力、增强红色文化凝聚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加大红色文化创造力,不断提高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周乾松 《城市观察》2012,(2):70-77,153
加强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东方名城文化强市",对于树立杭州文化形象品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提升杭州核心价值观,增强市民凝聚力创造力,促进杭州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俊杰  王雪颜 《城市》2021,(3):14-26
笔者选取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6年~2018年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从整体视角看,非农产业集聚在当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拥塞效应大于集聚效应,在滞后期集聚效应相对较大.从分行业视角看,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效应不显著,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显著,制造业集聚每提高10%,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为0.77%.将服务业细分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是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的1.72倍,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影响不显著.因此,要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