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上海西南地区发展特质,应以先进制造业引领打造长三角制造业标杆,建设"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载区.加快头部企业和高端人才引入,提升产业链带动能力.在企业引入方面,推进"生物医药、美丽健康、绿色化工、节能环保、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具有牵引力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向该区域高度集聚,建设高品质产业集聚区,扩大头部企业在沪产能.借助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园区内企业供需对接、政企交流平台,打造稳固的产业生态.  相似文献   

2.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林宏  岳凌云 《城市》2010,(2):44-48
近年来,杭州的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品牌,建立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创造力很强的优秀创意人才。但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其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相比,杭州在政策环境、核心人才、人口素质和发展载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杭州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创意产业的高端与中心。  相似文献   

4.
陆小成 《城市观察》2013,23(1):125-132,168
纽约城市转型表现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和绿色发展的城市演变轨迹,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创新驱动、高端服务业集群、人才教育培养、城市功能融合、城市绿化建设等。借鉴纽约城市转型经验,北京应加强城市功能的均衡化疏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产业多中心集聚和分散布局,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城市绿化建设,促进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迎昌 《城市》2021,(4):3-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一直是短板.从京津冀区域内的竞合关系看,通州产业发展的出路是服务业.笔者据此提出,通州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商务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总体构想是"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创新突破,跨越发展".最后,笔者提出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车春鹂  高汝熹 《城市》2012,(8):7-10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
谢军  赵露璐  谷人旭 《城市》2007,(9):50-53
一、前言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城市正在经历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以及产业价值链从低端不断向高端的转移.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分化及其空间重组的过程中,部分城市获得新的力量,而使那些固守制造业的城市受到强大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8.
广州要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的国家中心城市,要靠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紧跟国际经济技术新潮流,又要结合广州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既要发展制造业领域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发展服务业领域里的新兴产业.考虑到产业的带动性、技术性、新兴性和广州的基础,我们认为广州应该选择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和现代会展业来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9.
方舟 《职业》2016,(36):96-97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观目标,国务院正在部署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交际》2005,(7):55-55
19日,北京市人事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刚编制完成的《2005年度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目录》、《2005年度北京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目录》,让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双方在确定自身事业发展目标时有了可资参照的坐标。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智能化"与"互联化"将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能否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机遇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占据未来全球新经济、新产业价值链高端地位的关键。为此,应以"工业物联网"为抓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开放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上海六大重点工业行业中占重要地位,但产业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在后危机时代上海商务成本逐渐高企,土地等资源条件紧张的产业发展环境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分析该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升级的方向、升级的路径、发展模式和关键点,并提出保障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更快更好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营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聚焦产业“高新高效高端”特征,打造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服务,强化以知识与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为禀赋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上海IC产业链的本地及全球组织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与全球的高端链接将减弱,上海IC产业链面临能级下滑的较大风险.上海四大IC特色园区利用各自发展优势,在补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估值落差、技术落差、人才落差”的现实面前,上海IC产业依托特色园区补链与强链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借助园区政策与制度优势,实现技术从0到1的突破、产品从差到优的提升、产业从有到强的涅粜.  相似文献   

14.
许明  于雅 《城市》2023,(1):37-46
西安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第二产业推动力不足、服务业规模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度低、数字经济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西安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数字经济为方向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现代产业体系,西安应优化工业结构和质量,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加快培育、引进新兴产业,推进“硬科技之都”和“硬科技产业之都”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享誉全国的标志性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物质载体.作为文创产业重要集聚之地的文创产业园,承担着文化创作和传播的功能.文创产业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产业特性,形成适配性空间.通过分析国内文创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归纳文创产业园区的空间适配性原则,并从规划布局、公共空间、建筑空间等三个方面提出文创产业园区空间设计适配性要点,以期为有关文创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以21世纪中叶为规划节点,适度超前谋划,探索跨越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避免大规模造城和大面积建设产业园区,着力体现世界级标准和水平,走出一条体现国际视野、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和崇明特色的发展道路.要围绕世界级生态岛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发展战略,兼顾居民就业需求,加快构建以生态、高端、智慧、低碳为特征的“2+3+3”绿色产业体系,提升崇明发展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刘重 《城市》2014,(5):18-21
正一、京津产业结构变动主要特征与产业发展互补性(一)京津产业变动结构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前,北京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发展迅速。1952年~1978年间北京产业导向是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在城内特别是在郊  相似文献   

18.
赵煜  高嵩 《职业》2020,(10):86-87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转型,市场对企业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响应速度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苛,智能制造将驱动中国制造业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现代企业的制造核心人才.为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要与企业发展同步,校企共建适应力强、具有多样化服务能力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打造创新型智能制造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9.
陈桂福 《职业》2016,(6):20-22
机器人、数字化制造、3D打印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工厂正在引领制造业方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云制造、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网络系统制造模式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全球制造业孕育着制造技术体系、制造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的巨大变革.为此,国家高瞻远瞩,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引方向.因此,本文提出,快速发展当代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居民消费的转型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迎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传媒类机构的崛起也为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和营养,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园区的一大新兴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东区音乐园区的分析和梳理,从地理位置、产业链、产业特质等角度探讨我国发展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