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俄罗斯留学生进行汉语语音教学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教学中,语音是汉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音学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留学生汉语口语的表达.由于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俄罗斯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容易出现各种偏误,尤其是声调,因此对俄罗斯留学生的语音教学应该加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探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并以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为例,针对他们容易出现的错误,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语音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自我国实行改革评放以来,中外交流的渠道打通了,交流的范围拓宽了,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联系,特别是近年来与邻国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文化、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的交流也更加广泛.同时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吸引广一大批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到我国学习汉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对比研究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极为需要的一种方法。由于两族人民的社会条件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也不相同.俄语和汉语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就给俄罗斯学生学…  相似文献   

3.
近期资讯     
《21世纪》2004,(12)
明年中俄将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根据中俄双方教育部的协议,从2005年起,双方每年增加100个赴对方国家留学的公派名额,到2008年,双方互换的公派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0人。从2000年以后,中国到俄罗斯的留学人数增长幅度很快,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有2万多人,仅俄罗斯最著名的莫斯科大学,就有中国留学生近2千人,超过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留学生600人的在校生记录。中国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包括了本科、硕士和博士,所学的专业从传统的语言、音乐、绘画,到航天、太空医学应有尽有。目前在中国接受教育的俄罗斯学生有5000多人,学习汉语的人…  相似文献   

4.
北京联合大学接受了大批印尼留学生,他们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汲取中国文化,成为中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印尼留学生以华侨为主体,有一定汉语基础,但是汉语水平不高,学习中存在先易后难的情况;大部分以短期语言学习为主,高层次学历教育欠缺,有待开发;学习动机强,学习目标从“文化寻根”转变为寻求个人发展,渴望与中国人加强交往。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实际教学管理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病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病句分析梁谷子本人近年来兼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对越南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他们的习作、书信以及平时言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他们常出现一些带有必然性的错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汉语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受母语干扰,把母语...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俄罗斯汉学研究动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由来已久,这不仅仅是缘于两国接壤,更重要的是斑斓多彩的中国文化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俄罗斯人.在数百年的俄罗斯汉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汉学家,如罗索欣、比丘林、列昂季耶夫、科瓦列夫斯基等,他们为"俄罗斯汉学"这个学科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揭开了中国文化的神秘幔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浓厚兴趣,选择到中国留学.为吸引更多优秀国际留学生来华,结合国内外已有文献,采用访谈法和结构化问卷法进行调查,并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文化适应模型,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留学生在文化适应维度上的特性,了解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以及他们在文化适应维度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在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若干建议和政策意见,从而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同学前往俄罗斯留学后,应当知道俄罗斯哪些就业岗位比较热门,今后说不定能够在俄罗斯工作。随着中俄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也会有一定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他们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面向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期待与教学对象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课程内容的适当选择就很重要,授课语言也应简单明了。同时,适当开展自主体验式学习,融趣味性、知识性、文化理解和汉语学习于一体,都是使留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汉俄两种语言有关趋向补语方面的对比分析、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表现分析和习得顺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对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策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教学及其教材编写,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山石 《成才与就业》2011,(23):57-57
在星巴克咖啡店里,能经常看到外国人在练习说汉语的场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外友人,他们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学习汉文化。一时间,学习汉语逐渐成为国外的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3.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等特征和提高语言修养、传播中国文化等作用。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各国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词汇的能力与特点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对韩国留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汉语“文化词”对韩国留学生造成的理解和学习困难表现为两个显著不同的层次,从中韩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现状以及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可以探析出两个层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发展吸引大批各国留学生前来学习,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国发展国际交流,开展联合办学具有许多优势。本文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国发展国际交流开展联合办学的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或是要从事中国文化的研究;或是希望当个翻译;或是想掌握汉语后回国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干脆留在中国谋求职业。因此,对外国留学生中、高级班汉语教学的口语课,不宜再停留在语音纠正、日常生活交谈等基础教学上,应要求学生扩大交际范围,主动与各界人士交谈,广泛地了解并熟悉中国,以提高会话能力,以便胜任未来的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唐朝以高度发展的文化吸引着四周的国家和地区,外国留学生源源不断地被派遣前来学习,努力吸收盛唐文化。派遣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国家是新罗,他们学成回国后,在经济、刑律、教育、文化、宗教、建筑、历法、军事几乎所有部门工作,都能发挥自己的学术和技术特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对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和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宁夏所在地理位置造成的与沿海地区的差异,外国留学生在宁夏大学开始学习和生活之后,在文化适应方面面临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了让留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进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主动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学会文化适应工作.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以文化管理为主,以制度管理为辅,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因为在澳大利亚生活、教书的缘故,我跟许多在这里学习的留学生交上了朋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自中国。现在,一些中国学生已经回国了,也有许多人仍然在澳大利亚生活着。留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出于不同的考虑:一些人为了事业机会,一些人因为喜欢当地的生活节奏,一些人为了在学业方面继续深造,一些人是因为自己跟当地人坠入爱河,结成家庭。这个群体在变化着,因为他们喜欢澳大利亚的生活。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逐步融入澳大利亚式的生活、语言和文化。也有一些人与他们不同,一些留学生思乡心切,怀恋故乡的文化、故乡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新疆少数民族干训班的学员都是在职干部,入学时汉语水平相差悬殊;有的从小学到中学上的汉族学校,当过汉语翻译;有的是与汉族同志一道工作时自学的,稍懂一点儿;有的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一个汉字也不认识。他们系统地学过汉语语法的很少,多数人不懂什么是主语、谓语。他们不同于本科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同于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和留学生在学本族语言或他族语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