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红山诸文化发祥于西辽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的辽阔地域。按文化类型又细分为前红山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后文化及富河文化;后红山文化,包括小河沿文化,另外还有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等遗迹。红山诸文化出土的陶器,无论器型还是纹饰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其纹饰做一初探,并求教于纹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西辽河流域的田野考古工作起步较早,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赤峰英金河流域和林西一带调查史前遗址1,揭开了该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经过70余年的资料积累,已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如此完整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在东北地区独树一帜。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划分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将西辽河流域列为六大考古文化区之一2,并对该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指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3。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中夏家店上层文化代表了欧亚草原东端发达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约相当于商代初期至春秋晚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杨虎先生在《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4一文中,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分别划定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红山文化早、中、晚期分别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早、中期和晚期前段,小河沿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后段,夏家店下层文化代表了青铜时代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古文化是指在西辽河地区发展起来的五种新石器文化和两种早期青铜文化。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阶段,这是目前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 发展水平最高的古文化遗存。后起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以及小河沿文化,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推动。红山文化晚期和小河沿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已经进入全石并用时代。此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方国。到了距今四千年以前,西辽河地区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也是大国出现的开始。商朝中晚期以后,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西辽河传统的农耕文化南移中原。继之而起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从这个时候开始,西辽河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一步步由农耕转为游牧。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西辽河的古城古国,西辽河的古代岩画,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等重大课题,是赤峰红山文化学会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存在玉器,是本世纪七十年代西辽河流域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红山文化玉器,自被发现和确认之后,诸多的精品便连连出世,迅速地打破了自古以来确信西辽河流域出土的古玉为“商周古玉”的说法,并以其锐不可挡的气势,确定无疑的向人们展示了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先民的艺术风采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准。1982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宁阜新查海发现了一处原始村落遗址,经试掘出土了大批的精致的玉器、完备的石制工具和陶器,尤其重要的是,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具有红山文化典型特征的“之”字形纹陶罐,经碳十四初步测定为距今6925±95年,是北方地区较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苏秉琦先生认为,查海遗址应是红山文化的前身和“之”字纹陶的发源地。①所有这些绵绵不断的考古新发现,使人们乍惊乍喜的意识到:红山文化及其玉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赵宝沟文化是燕北暨西辽河上游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该文化在中国北方史前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围绕该文化的分部范围、类型分期、器物工具、聚落和经济结构等问题,就学界相关研究做简要概述和介绍,以对该文化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6.
赵宝沟文化是燕北暨西辽河上游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该文化在中国北方史前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围绕该文化的分部范围、类型分期、器物工具、聚落和经济结构等问题,就学界相关研究做简要概述和介绍,以对该文化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7.
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发达,从小河西文化到红山文化,陶器工艺和制作水平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由简单的生活用品发展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取向和宗教思想的艺术品。陶塑艺术的发展,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研究陶塑艺术,可使我们更深层地解读西辽河流域古代文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2004年在赤峰召开的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名为《小河沿文化陶器初步研究》的论文,后被收入《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会议后,笔者甚觉认识粗浅,于是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对小河沿文化及西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新石器晚期古文化的发掘报告、学术论文进行搜集并作了细致认真地阅读研究,对过去的认识有所匡正,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论简目前为止已被考古学界共识的小河沿文化类型有内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沟遗址(石棚山墓地和老鹤窝梁墓地)、内蒙古敖汉旗新惠镇的石羊石虎山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小河沿三道湾子、南台地、四棱山遗址、辽宁省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还有一些文化遗址诸如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元宝山四道井子遗址、辽宁锦州沙河北台山遗址和大荒地遗址、辽宁建平县鸟楚路遗址、辽宁朝阳八宝庙前地遗址等也被部分学者定为小河沿文化类型。2有的学者还把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看作是小河沿文化类型。3随着对小河沿文化及其新石器晚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有更多的文化遗址从红山文化晚期或后红山文化中剥离出来并被认定为小河沿文化类型。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小河沿文化类型亦会增添更多的...  相似文献   

9.
赵宝沟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西北约2公里的缓坡地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已发现的房址和灰坑有140余处,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赵宝沟文化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10.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14.
红山诸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分布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大体以今内蒙古东南的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辽宁西部的朝阳、凌源为中心,锦州、河北北部和京津地区也有这种文化的遗存。因此,红山诸文化构成了距今5000—6000年以前,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的主要古代文化,组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共同群体,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北方的原始文明,为世界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起源地是一元还是多元;文明的标志是划一的还是各具特征;红山文化是否已进“文明时代”等等,由于西辽河流域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金字塔”般巨型建筑以及玉龙为代表的诸种玉器的发现,这些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热烈的探讨。或坚持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非黄河流域一处,而“发祥地有‘四大区域’”,红山文化“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或否认红山文化进入文明时代,“根据世界文明史的惯例,红山文化还没有青铜器的铸造和应用,也无城市的发现,更无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因此,它不具备文明时代的特征”。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诸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远古文明再抒鄙见,希翼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6.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早期青铜时代,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由于这一地区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畜牧并存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8.
西辽河流域古代历史文化发展,自新石器时代以至于青铜文明时期,无疑创造了中国古代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西辽河流域事实上孕育和发展了两种面貌与风格等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即目前已知居于主流位置的红山诸文化序列和目前尚处于探索、发现阶段的另一种渔猎、畜养业经济成分明显的“井沟子类型”。因此,古代西辽河流域客观存在的两种考古学文化序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发展现象,无疑会对目前广泛探索的游牧文化起源问题,起到巨大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辽河流域古代历史文化发展,自新石器时代以至于青铜文明时期,无疑创造了中国古代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西辽河流域事实上孕育和发展了两种面貌与风格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即目前已知居住于主流位置的红山诸文化序列和目前尚处于探索、发现阶段的另一种渔猎、畜养业经济成分明显的“井沟子类型”。古代西辽河流域客观存在的两种考古学文化序列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发展现象,无疑会对目前广泛探索的游牧文化起源问题,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