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术界未能"彻底"回答资本主义精神的意识形态合法性与内在矛盾之间所存在的悖论。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的变革促进了资产阶级职业精神的塑造,以此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但是却疏漏了二者之间的裂变。他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头足倒置,并忽视了禁欲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矛盾使资产阶级必然坠入意识形态合法化危机的窠臼。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精神再生产的唯物史观叙述出发,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精神的时代局限性。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关照一种全新方案,也是对资本主义"增长"的意识形态的超越,是对"文明冲突论"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全球治理新意识形态的重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概念:文化力。俾此使文化研究走出理性与情感的困境。认为,文化力或人文力是对经济文化关系进行解释的新理念,它由三个基本的结构:文化要素,它与文化传统的悠久直接相关;文化方向,依此形成文化合力,它与文化传统往往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切入点。由此,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以及儒教伦理与封建主义的文化力作了深入的考察,认为,“天职”观念与世俗伦理、蒙恩观念与经济合理主义、理性禁欲主义与积累精神,是新教伦理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人伦本位与名份观念、重义轻利与道德至上、人情主义与自给自足,是儒教伦理所造就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力。最后得出结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就是要进行文化调理,以期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果真如此,中国就会真象拿破伦所预言的那样,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会震惊整个世界。据此又演绎出“中国人文管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认为:正是基督教禁欲主义,从文化上直接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繁荣。以传统主义为取向的儒教理论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否定了以儒家理论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对社会现代化的意义。由此,引发了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东方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是什么等问题。 应该说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多元论思想是西方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但在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或处理其它国际事务时,许多西方学者都陷入了一元论取向的价值体系中,否认其它国家的独特发展。而东方许多学者也迎合这种一元论取向的现…  相似文献   

4.
重建社会主义精神 :首先应研究资本主义精神的历史与现状 ,获取重建社会主义精神的有益启示 ;其次从社会主义原有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伦理精华来建构社会主义新伦理 ;再次通过教育把社会主义的新伦理灌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形成社会主义新精神。重建社会主义精神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将为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提供普遍规范与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理想类型”方法对现代性经济运作和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促动资本主义产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新教伦理精神”这种维系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挖掘韦伯理论精神价值的合理内核,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提供社会伦理的文化价值因子和道德信念的动力支持,对推动中国社会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的演进以及伦理—经济“生态”的建构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始自明治维新。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产业的“移植”和发展,日本逐步引进了西方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被称为“移植资本主义”。但是,日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脱胎时起,就带有极明显的封建性、军事性和垄断性。因而在其经济运行过程中,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机制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劲操纵。普遍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没有政府干预的纯粹自由市场经济并不存在。但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明显不同,与盎格鲁—撒克逊型市场经济体制也有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聂勇 《淮海文汇》2011,(4):24-26
新教的伦理观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与新教伦理分不开,这里的"禁欲主义"和"天职观"的相互结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以"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儒教伦理思想在整个中华文化圈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儒教伦理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合创造了东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奇迹,以儒家为根基的儒教资本主义精神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显现出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分析指出,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第一部)中,讲述了淮北贫苦农民王龙发迹以及地主黄家衰败的故事。王龙发迹后没有那么快衰败,但也开始纵欲和挥霍。他和前资本主义时代所有的暴发户一样,体现的不是从禁欲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而是随心所欲的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人生观,不仅导致家业衰败,而且影响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是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明朝思想文化登峰造极的专制统治背景下产生的,市民文化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世俗生活;市民文化没有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但它打破偶像崇拜,肯定人的欲望和“私欲”的合理性,对理学的冲击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精神。经历了几百年的断代之后,中国茶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得以繁荣。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茶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其传承需借鉴日本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经济与文化、高雅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发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本土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与现代经济的关系 ,并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整合传统伦理 ,在现代经济关系中实现价值转换 ,从而建构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伦理精神 ,这是本文给予的回应和提供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赵志浩 《南都学坛》2013,33(1):128-132
盛洪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推崇自然秩序,主张减少政府对人们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干预,而传统中国儒道哲学的主张,以及现实政治上的制度设计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因而传统中国属于市场经济社会。钟祥财教授列举了历代的一些经济改革家,用实际改革家的改革措施,说明并推导出我国传统社会不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为了深化对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市场经济"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提问,要转变为"中国传统市场经济何以可能"的问题,还需要厘清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的"市场经济",是什么类型的"市场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主客体要素和外部环境,国家对经济的改革或干预非但没有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倒成为传统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的财政需求推动了中国传统市场经济的"繁荣",因而,传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家主导和参与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高校评估制度是现代大学发展所依靠的重要支撑之一,其本身负载了市场经济的诚实守信、等价交换、严谨科学等主流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播和高校评估制度作用的真正发挥,归根结底是要建立起评估文化。在大学中设立评估课程,能够引领评估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高校评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无讼与中国法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无讼所包含的和谐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当代社会转型期具有对利益进行调和与平衡、对社会动荡和混乱进行校正与修复的功能;但无讼对个体权利的压抑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市民社会,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圆融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佛教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且构成一完整系统。中国佛教人文精神有颇多特征,其中圆融性独具一格。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和建立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此一特性有独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市场经济的利益趋向是否与资本主义相同呢?本文认为,任何市场经济的某些客观经济因素的确有一致的地方,但决定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如所有制等,与资本主义相歧异.因而,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趋同论是对昔日"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眷念的回音,其实质是倒退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9.
雇佣劳动不必然存在剥削,不等于市场经济不存在剥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资本剥削劳动的现象。超质劳动(超出自身能力的劳动)是一切雇佣劳动盈利之源。剥削并非雇佣劳动的本质属性,资本是可以非剥削增值的;消除剥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保护劳动者人权,确保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属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弘扬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揭示,阐发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文化发展的密切关联,并围绕儒家文化精神与社会变革的碰撞和冲突,就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要求的新文化,以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以倡导"等级差别与公平竞争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统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相统一、家庭和谐与社会主导相统一、法律与道德相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未来理想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