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彭焕彬 《理论界》2005,(3):133-134
道德教化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道德灌输,坚持“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道德教化是道德理论内容的灌输,是实施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人性发展的需要,这就启示我们,道德教育需要灌输,灌输的内容必须尊重人性,符合科学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教育活动,成效的关键在于“化”,“化”的关键在于教育途径的多样性,这就启示我们,道德灌输的实效关键在于途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生态道德是针对科技负面作用而提出的道德研究和教育的新内容。通过简要回顾生态道德认识的历史过程,对生态道德的含义、内容和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生态道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进一步探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 ,道德建设被包含在了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 ,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 ,道德建设自身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往往又被忽视。为了加强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 ,必须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尤其应当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 ,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 ,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它与道德教育不但有所区别 ,而且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道德能力在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没有道德能力一说,如今通行的伦理学体系也没有道德能力的内容。道德能力本质上反映的是人对影响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诸种因素的真理性把握,其培养需要从检讨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文化做起,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道德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丹  张梅 《理论界》2014,(3):193-195
大学生道德智慧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要求,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植中,要培养大学生拥有道德智慧型人格,要立足道德事件,加强道德实践,并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7.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8.
探索道德价值实现的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道德选择是道德价值实现的起点,道德评价是道德价值实现的标准,道德规范是道德价值转化的媒介,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实现的方法。社会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培养、形成脱离不开这些途径。当前,探索道德价值实现的途径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观构成的基本要素,在道德实践上有助于为价值实现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科技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加强科技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指出:必须深入科技道德研究,强化科技道德教育,加强有关科技的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道德即知识”的假设是我们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和基石。但是,在道德教育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在方法、手段上检讨,却很少从理论前提上去反思。假如从哲学的层面,审视知识的本性和道德的本性,就能明了能否从知识推导出道德,道德是否必然蕴涵着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习俗有道德习俗与非道德习俗之分。道德习俗对人德性生成有巨大影响。这样,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在改变道德习俗,其中,学校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学校的道德习俗;家庭和社会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本国、本地区的道德习俗。  相似文献   

12.
李晓元 《理论界》2014,(11):59-65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或闽南文化德育概念的提出,是闽南文化教育实践的现实激发,更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足的促动。闽南文化德育资源是一个由爱国爱乡、神明信仰、异乡开创、工作创世、异质包容等道德精神构成的内在关联结构,而工作创造或工作共同体精神是其价值核心。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路径是认知与研究转化、文化交流转化、学校教育转化、载体建设转化、实践教育转化等多重路径的总体,而实践教育转化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曹润花 《理论界》2014,(8):167-170
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情商教育提出中充满了德育元素,也是德育新发展的强力召唤。对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历经了从相互包含到相互重叠,从相互取代到相互补充的认识历程。大学生情商教育促进了德育的内在形式,大学生德育提升了情商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主体性教育、德育目标、德育价值导向、道德价值评价体系、道德价值取向约束机制、道德践行、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等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奠基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汉代男女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方面有异同,这种异同还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上。研究汉代男女道德教育,可供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周家华 《云梦学刊》2012,33(3):123-126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是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面临重要的时代课题。根据时代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要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从人的成长与塑造、社会的安顿与治理方面凸显了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并从德教与文教的角度较好地论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行忠信”、“明人伦”、“隆礼贵义”等理论,主张从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道德品质德性方面进行培育熏陶,通过“因材施教”、“教养结合”、“慎言敏行”、“寓情于理”等方法,以实现《大学》中所提出的“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儒家关于伦理教育的理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可以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伦理教育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