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台静农、吴组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学界着力研究地域文化与两人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以解读作家文本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为主,文章通过研究两人与鲁迅的关系、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探析台静农、吴组缃地域书写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特色,进而研究安徽作家地域书写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吴组缃30年代的小说重新读解,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着重总结他小说的整体风格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认为吴组缃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品味完全够得上同时代“第一流小说家”的称号,给学术界深入研究吴组缃作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治学严谨又富有创新意识的学者、作家吴组缃先生,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体现了其圆熟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在这种精到简洁的叙事技巧中突显了处于男权中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4.
地域书写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优秀传统.自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这一领域逐渐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聚集了众多作家耕耘,并产生了许多经典之作.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的文学实践为地域书写提供了典范;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作家则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在拓展地域书写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以展示地域特色为主题的作品纷纷涌现.  相似文献   

5.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晚清重要作家苏曼殊的生活轨迹与其作品文本的空间书写呈现为复杂密切的关联。他的各篇小说共同呈现出三个基本的文化/概念空间:"红尘故土"、"异域原乡"与"精神异乡",构造这三种空间的观念模式正是文学幻想的发生器,小说的文学世界也划分出三种地理空间:现实乱世、乌托邦与异托邦。作家凭借主体性想象与捕捉,把现实的跨国、跨地域的地理空间与抽象的多元文化空间共同整合在话语建构的文学文本空间之中。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可以从叙事学中开辟出一种关于地图谱系和表意空间的地志符号学。  相似文献   

7.
小城作家现象孕育着许多值得研究的精神和文学话题.使审美注意力从单纯的作家个案转向文学背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将为我们更宏观地考察作家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现象与地域文化变异之间的关系,提供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43-145
"复仇"作为传统母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书写模式,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文本及作家。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书写常常遵循"为富不仁——投告无门——暴力复仇"的三步走模式,在"红色经典"文本中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为富必不仁——投告总无门——武装革命"的新情节。这是传统复仇文化与现代阶级观念合谋的产物,同时是作家自觉地放弃了某些独立思考与追求配合政治宣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的变迁,作家年事的增长;文艺思潮的交替,作家世系中这一“代”和那一“代”不同,是客观存在。20世纪初,刘鹗、吴研人、李宝嘉、曾朴、章太炎、梁启超是一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鲁迅、胡适、郭沫若、田汉是又一代倒了20年代,冰心、老舍、巴金这一代登上文坛;30年代,曹禺、夏衍、胡风、周扬驰名;40年代,吴组缃、沙汀、赵树理、孙犁、马烽、贺敬之这一代作家发扬蹈厉;50-60年代,李国文、王蒙、邓友梅、宗璞等新一代作家崛起“文革”前的66年间,中国出了六代作家,人所共知,无须赘述。“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20-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一批以江西为背景、反映江西地域文化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对江西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详细记录,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晚清至民国江西形象的描摹。作家在作品中渗透了深厚的乡愁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审慎的批判。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中的江西地域书写,不仅可以丰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在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热点中,发现江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陈桃霞 《江汉论坛》2012,(3):110-113
中国现代作家如徐志摩、许地山、老舍、郁达夫等都曾置身南洋这个文化场域,并书写了不少相关的南洋文本。这种南洋书写并没有深入到南洋社会内部,未能真实反映出南洋的社会历史现状,相对于从西洋、东洋寻求文化知识或革命真理这些启蒙现代性或革命现代性目标而言,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叙事别具一格,其中亦折射出现代作家面对南洋时的文化优越心态。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保守与最激进的两极性文化人物,其思想的两极性在二人对两性关系的审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结合辜鸿铭与鲁迅的个人婚恋生活,通过对辜鸿铭与鲁迅的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出“无我”和“妻性”这两个理解辜鸿铭和鲁迅两性文化心理的关键词,以期为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两性文化心理建构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地域经验为新时期乡土叙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毋庸置疑,但是偏执或拘泥于地域经验对作家来讲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它限制了作家的思维模式,阻碍了文学作品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使作家陷入文本世界封闭化和人物性格类型化的泥沼难以自拔。作家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理性审视地域文化,关注更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本质和困境,进而从地域文化的审美范畴上升为人类普遍意义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是一部对地域传统叙事模式进行批判的文本,作者对文明内蕴进行反思的同时,对位于华夏边缘地位的六千大地进行了中心书写,从而消解了传统中原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使文本呈现出文化相对主义的厚重感.处于政治与地理边缘地位的西部世界,在文本中俨然是一个地中的世界,她吸收并包容了其他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令每一位拜访她的人深深着迷神往.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主要通过作家所深切感受的地域文化资源及其卓越的文学表达得以体现。莫言作为底层出身,在底层社会长期挣扎和奋斗的作家,其接触最多的是高密县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蒲松龄的《聊斋》、聂庄泥塑和高密剪纸、茂腔,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高密地域文化给这位家乡子弟最丰厚的礼物。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更须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来实现,其中还需体现作家整个的气质和灵魂。  相似文献   

18.
西部边地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散文领域独领风骚。马丽华和沈苇的散文都以写西部边地著称,两人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描写异域生活,表达真挚情感,书写心灵体验。尽管两位作家散文书写的方式不同,但其情感却是坦率和真诚的。通过对这两住作家散文文本的比较,不仅展示了西部边地散文的独特魅力,也能探索西部边地散文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写作总是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一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是我们理解诗人梁平的思想和写作的一把钥匙.从2005年出版的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开始,梁平的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便集中显现出来.重庆与四川、巴与蜀,这两个地方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诗人梁平的文化血液,成为他诗意栖居的双重家园,这在《深呼吸》中表现明显.在对巴蜀大地进行诗性书写时,《深呼吸》将历史景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密集地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这种呈现绝不是巴蜀历史的机械出土和简单复述,而是敏感多思的诗人个体面对冰冷历史存在和多面历史陈述时的一种心灵沟通和今昔对话,通过这种沟通与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呼吸”中实现巴蜀大地的历史复活.  相似文献   

20.
台湾高阳和大陆二月河乃两岸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均成就斐然,但二者话语立场和写作出发点却迥然有别,相似的历史素材在二者笔下演绎出了异质的文本,相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悖逆的塑形。本文通过对相类文本的梳理、辨析,试图揭示出作家的写作视角和立场的差异,诠释作家内在创作思维机制对创作的影响,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并通过背景文化造成的创作价值观差异研究,对文学与文化理念关系的某些本质进行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