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逵夫《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萧史弄玉、葉君宝夫人故事不是牛郎织女传说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牛郎织女传说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定型的五大核心情节具有基于现实生活的农-桑景观叙事、充满生命哲思的河-桥景观叙事两大基因。湖北郧西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之一,通过采取天河景观命名、七夕景观聚集等景观叙事策略,一方面强化了传说与地方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为探索传说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牛郎织女传说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应立足传说内涵和地方资源,讲好乡村农-商故事、农-旅故事和爱-情故事,充分发挥经典传说的民俗经济功能、文旅融合禀赋,以及乡村治理价值,赋能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积极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牛郎织女传说中,老牛兼具灵性与神性。牛所具有的任劳任怨,忠贞不二,甘于牺牲的优良品质,实则是朴实忠厚、忠诚正直的牛郎人格品质的延伸和升华。牛意象的加入,不仅推动了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曲折发展,赋予了该传说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而且以此寄托了中国底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6.
牛郎织女传说经过长期流传,相沿而形成人们所熟知的情节,并极其稳定地在民俗文化中传播。虽然由于农耕文化男耕女织家庭模式改变,"七夕"由农耕色彩转为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妇女"乞巧"娱乐活动,但其"鹊"、"桥"合理的文化意义仍保留其中。  相似文献   

7.
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两简直接提到牵牛织女的文字,学者的看法有分歧,但都有偏差或欠确切。《日书》中时日吉凶的确定,是日者在总结以前同时日有关的历史传说和偶然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建除、干支、五行理论推导和系统化而成,所以由其中关于牵牛织女的文字可以看出,"牛郎织女"传说中一些情节要素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制约和引导其情节发展的某些社会意识也已形成。新编《辞源》"织女"条采用范宁先生之说以为自曹植《九咏注》始明言牵牛织女为夫妇,至今仍有人对范宁先生有关论文大加推崇,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缺乏了解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以鄂西南来凤县白羊坡村有关"白羊"传说的口头传承为题材,通过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美好想象,透视其文化内涵,从而认识传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又叫"瓦伦丁节",起因是一个叫瓦伦丁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而殉教.在临死之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书,表现他在坐牢期间受到这位姑娘的多方面爱护而萌生的纯洁的爱情.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就把他临刑的这一天(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中国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间故事,人们从天上银河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爱情故事,纪念他们在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而形成了情人节的核心.我国相关古典文献中都有七月初七穿针、化生求子、乞巧等节日习俗,但以爱情为主.七月初七情人节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生活美的需要对它加以改造和充实,理性地对待七月初七情人节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董永行孝遇仙的故事源自汉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董永遇仙情节是对神话,仙道,鬼怪故事吸收的表现;最初贵为神仙的牵牛星被称为牛郎则是神话平民生活化的体现。董永故事流传到今天,是董永孝子故事和牛郎织女故事的文化整合,这种整合使董永故事和牛郎织女神话更贴近人们的道德审美和艺术审美。但二者也保留了自己独立的发展路线。因此,董郎的身上可以看到神仙牛郎影子,牛郎这个称呼也有凡间董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孟姜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传说。对于它们的解读已有很多文章,笔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大传说,探讨中国人在四大传说上的情感注入,揭示中国人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印象整饰而隐藏的处女情结,塑造抑郁质的男主人公而展现出来的俄狄浦斯情结,屈从于压迫者而显露出来的奴性,选用图腾助手而呈现出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2.
把梁祝故事称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值得推敲:首先,文学艺术成果是不能搞排名顺序的;其次,假如可排顺序,论产生年代、进入文献时间、成熟定型年代等划分,梁祝故事都排不上第一;第三,对梁祝故事从唐代和明代的记述,到当今的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都没有怎样表现出梁祝二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故此,说梁祝故事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3.
人类交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古希腊口语传播的历史维度看,人类交流生发于基于超验信仰的神话"传说",并从神人对话的吟唱、宣讲过渡到人际对话的演讲.因而,人类交流是从"神话"时代进入到"人话"时代的.在人话时代,从演讲中孕育出修辞术.古希腊吟唱、宣讲、演说及修辞术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一部人类早期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14.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而广泛。早在产生于先秦时代的《诗经》里,就出现了“织女”、“牵牛”的名称(《小雅·大东》:“跛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牵牛从《诗经》中各自独立的两颗星发展为一对恩爱夫妻,演成一段爱情故事,至晚是在汉代。据唐代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卷二十九“鹊门”“填河”条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淮南子》一书,并没有这段文字。)为果《白氏六帖》所引确系古本《淮南子》中的文字的话,那么,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了。即使《白氏六帖》所引系佚文,不足为据,那么从牛郎织女故事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况来看,这个故事的产生也决不会晚于汉代: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正是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为内容的一首诗歌。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也记载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并写明相会于每年七夕:“织女七夕当渡河,  相似文献   

15.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行为,遵循着叙事的一般规律,其隐含的多种叙事信息在同类传说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传说的人物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交叉互构,情节有紧凑的矛盾冲突,场景有跳跃性的画面设置,表层结构呈波浪式起伏,深层结构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襄樊由襄阳和樊城两部分构成,襄阳得名已有定论,但"樊"城之得名至今尚未有定论,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揣想,却至出现了错误,甚至有负面影响.本文使用文献、史书、传说等资料,地名学、谱牒学等知识,结合南北相关民俗情况,从全新角度对襄樊市"樊"的由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纠正人们历来对于樊城由来的误会和以讹传讹,同时也期冀能为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文化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七夕情人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七巧节,属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沂源县牛郎官庄村,"牛郎织女"是最重要的村落主题.在牛郎官庄,至少有四种以牛郎织女为主体的重要的叙事形式:故事、仪式、文献和空间.这些叙事形式之间相互论证、相互补充并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群落.这个叙事群落将牛郎织女故事与牛郎官庄的地方社会紧密地连接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摩梭文化系列考察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一直被定性为"母系社会活化石"。但是,从摩梭人的历史系属、自称、生产关系、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家庭婚姻之多样性、民族内部关系、外来影响看,"母系社会活化石"之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命名源于西周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奠定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雏形,而社会分工和女子地位的降低,使牛郎织女的故事完整化。本文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探析了“七夕节”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