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文婷 《现代妇女》2013,(12):72-73
当前,微博和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很快就对微博和社交网络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微博和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发挥好微博和社交网络的优势,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加强教育引导与交流,将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亚文化也在网民中逐步形成。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力军,也是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亚文化既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又使大学生获得了虚拟世界的独特心理体验,同时也弱化了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对校园文化功能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弱化这些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有效降低非主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贤群 《现代妇女》2014,(10):196-196
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群体主体必须增强自身的素养,提高自身的约束能力,才能获得健康的成长。本文阐释了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引导与管理重要作用与教育内容。指出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引导与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教育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和有效地引导与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管理。  相似文献   

4.
移动技术、手机媒体、互联网络的深度融合,使得自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秩序中,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走向网络化、感性化和生活化。文章认为,高校辅导员主持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呈现出自成一体的宣传风格,并进一步从网络主体视角分析了不同传播风格背后的特征,即"仪式性知识生产"、"生活化的价值传播"和"趣群化的媒体融合"。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利于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认同;"话语模式的主体回归"、"价值表达的日常风格"和"解读文本的情境转换"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年在新环境下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而随之出现的一些新兴网络社交软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化和广泛化。在这其中,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体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通过研究大学生这一群体来了解新兴社交媒体对人们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近些年,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群体"后宗教"现象对广大青年产生影响,因此,要在"后宗教"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及其路径选择,即坚定立场、理论武装、宣传普及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7.
网络同居:大学生时尚新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对福建泉州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关系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关系呈现的社交格局差序化、社交联结功能化、社交互动结构化和社交测量复杂化等特质,随后指出其在基层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村官"软实力打造和政府层面的制度保障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推广,新媒体传播日益便捷,相关的监管与伦理讨论应该及早参与其中。近年来网民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并且网民中高校中的大学生占据了相当比例。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下,网络成为社交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中高校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性较为明显。由于网络社交的隐蔽性与非直接接触性使得部分高校大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脱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失德的现象。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提出措施,防患于未然。针对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即便是在更为开放和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同性恋取向的大学生也背负着沉重的污名,在社交需求与身份掩饰中左右为难。在上海S大学城中,大学生同性恋者以虚拟群体——QQ群作为主要活动平台,构建起了自身的社交网络。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呈现了大学生同性恋QQ群的类型,日常组织管理及其开展的线上、线下活动,群主及管理员之核心管理层的构成及内部关系等内容。高校同性恋QQ群作为戈夫曼所说的"后院",其存在对于背负着污名的大学生同性恋者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其虚拟性、"背光性"及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仍令其潜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