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求状况,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指出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隐忧.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波动中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将平稳增长,其中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幅较大,粮食供需缺口有所扩大.因此,本文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引导粮食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粮食贸易平衡,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粮食区域生产、流通等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实现粮食区域平衡的目标及有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改变农村户籍制度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转移。与此相伴随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耕地抛荒等现象。这引发了学术界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影响的争论,且至今没有取得共识。事实上,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存在过较大波动,但总体上是增长的。利用1978-2018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非平衡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考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过剩供给,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原因在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资本投入(主要是机械与化肥)的增加。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因为农户收入增加而产生了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价指数入手,提出城镇地价指数体系、城镇地价指数测算模型,并使用湖北省仙桃市地价资料对模型进行测试。旨在为湖北省地价指数编制和全面建立湖北省土地价格体系提供借鉴,为探讨区域经济与地价指数的关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个基于供求两方面的房价决定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Abstract):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设立模型,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考虑影响房价的因素,研究是供给决定了房价,还是需求决定了房价,并且区分其影响的大小。结论是房价与房屋造价和存款余额同方向变化,而与房屋的竣工面积反方向变化。控制房价的关键在于抑制宏观调控过热的经济所造成的房屋造价上升和加大住房建设面积。  相似文献   

6.
依据辽宁省创意经济实践,通过指标初选和修正两个阶段,形成了5个层次、共30个指标的辽宁省创意指数模糊综合测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辽宁省2005年至2009年的创意指数进行了测度,对辽宁省创意经济的运行状况做了定量描述。该测度模型对我国其他省域创意指数的测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粮食供求波动的轨迹、走势及其平抑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7次粮食供求波动,而每次波动都有其复杂的成因。我国的粮食产量曲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叠加了一条波动曲线,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的1984~1999年其波动特征更有规律:长周期为6年,短周期为3年(为不对称波,上升1年,下降2年)。为此,建立傅立叶级数、龚伯兹方程等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粮食将供不应求。因此,可采取增加粮食产量、政府市场干预、提高抗灾能力等平抑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顾客价值供求模型的价值决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尽管国内外有关顾客价值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了,有关顾客价值含义的界定却众说纷纭,顾客价值与顾客购买决策行为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仍然是众多学者力求解决之谜。本文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顾客价值体系概念,并结合企业价值供给和顾客价值需求构建顾客价值供求模型,然后分析顾客价值决策过程,最后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7次粮食供求波动,而每次波动都有其复杂的成因。我国的粮食产量曲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叠加了一条波动曲线,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的1984~1999年其波动特征更有规律:长周期为6年,短周期为3年(为不对称波,上升1年,下降2年)。为此,建立傅立叶级数、龚伯兹方程等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粮食将供不应求。因此,可采取增加粮食产量、政府市场干预、提高抗灾能力等平抑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盈亏平衡模型的扩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本-量-利关系或盈亏平衡模型隐含着几个假设,因此是一种线性关系,是静态的分析,可以称为简单盈亏平衡模型。本文从非线性、动态性以及盈亏平衡模型和其它模型的结合等方面对传统的盈亏平衡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使之更能适用于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