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印度不仅没有放弃其固守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与美国建立长期的安全关系,反而向苏联靠拢,"以印制华"战略不攻自破。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巴基斯坦向其冷战对手中国靠拢,标志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2.
冯立冰 《国际论坛》2015,(1):43-49,80
1951—1971年间,福特基金会作为一个外国私人慈善机构充分地介入到印度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直到1971年美印关系恶化、印度各界批评甚至攻击福特基金会,才告一段落。虽然此后福特基金会以新的形式"重返"印度,但已无法达到1951—1971年的影响力。福特基金会能够在这20年充分介入印度的发展进程,这是冷战期间美国期望参与印度发展进程,以及印度对外国援助持怀疑和警惕态度的共同作用下的时代的产物。福特基金会发挥了私人慈善机构的特殊优势,为印度争取来自美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为美国实现在南亚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本文将分析冷战期间美国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以及福特基金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实现做出的贡献,侧重考察福特基金会作为私人慈善基金会开展援助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和平演变"政策又称"演变"政策,是冷战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外交政策.该政策思想随着加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完善,并先后在南斯拉夫和波兰有了初步的实践,最终以1958年NSC5811/1文件出台而宣告最终全面完成.其最初是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提出的,以后逐步扩展成为在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印度拉入对华遏制轨道,此政策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由于决策很大程度立足于主观的地缘战略假设和对印并不贴切的评估分析,肯尼迪政府上述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 (BMD)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组成部分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 ,随着国际格局变化 ,美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美国对于其国家安全认知的变化以及美国整体核战略的调整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政策有了很大的完善 ,在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逐步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之后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政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已经逐步进入实质性的部署准备阶段 ,成为美国在冷战后保持其霸主地位 ,追求国家的绝对安全的重要步骤 ,是美国冷战后称霸全球的战略反映在安全政策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核不扩散政策自冷战时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度早期核计划中,虽然美国试图推行核不扩散政策,但最终美国出于战略因素考量,对印度进行了事实上的核扩散。1947—1963年间的美印核关系与2005年后的美印核合作关系揭示出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深层悖论:战略安全利益与核不扩散利益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美国着眼于短期利益的举动必将最终损害自身安全与地区的长期战略稳定。  相似文献   

8.
试论战后初期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以来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援助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政策是在战后紧张的冷战形势下形成的。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经济的手段拉拢发展中国家 ,引导其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影响扩大的目的。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为什么美国自冷战形势缓和后减少发展援助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完全是其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和"战略价值"为两大基石的原则所决定的;也是实现其"两洋战略"的具体需要;更是其难解的"冷战"情结和"冷战"思维的直接产物。中美关系欲走出低谷,对美国来说必须解决好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是有利还是有害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原苏联的垮台使原来两极的冷战国际体系变成由美国独霸的“单极”国际体系。20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界一直在辩论,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霸权是否会长期持续下去,或只会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冷战结束15年之后,美国的霸权显然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持续未衰。今天美国政策制定者与外交政策学者中主流的观点是,美国的经济、军事与科技优势太强大了,美国的霸权在短期内不会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1.
韩美同盟是冷战的产物,韩国是在美国帮助下完成建国的,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极大地依赖于美国。对韩国而言,韩关同盟关系一直是韩国对外政策的基轴和重心。但是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新秩序的形成中,韩目也不甘平庸,逐渐摆脱以往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在地区事务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作用和影响,韩美关系的变化给中国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南亚战略建构下的克什米尔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经过不断调整,逐步发展为目前的“印巴并重”战略。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由不插手转为积极介入,一种较为清晰的克什米尔政策已经形成。但由于美国的南亚战略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该政策的实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今后一个时期,美国克什米尔政策将以维持现状、防止出现南亚出现大规模战争而诱发地区形势动荡为主要考虑,同时通过积极施加影响,推动印巴通过双边谈判稳步解决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名称在中国对外政策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名称的变迁附着了丰富的政治含义,既反应出该地区内国际关系性质、内容和特征的转移,也伴随着中国对该地区基本定位的变化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将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考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决策层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判断、对自身国际地位的认知以及对东南亚角色的界定等因素如何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并从中发现解读当前政策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冷战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冷战结束虽然使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但美国并未放弃反共政策。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了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自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美国寻找新的战略对手时 ,更易于将目光聚集到中国 ;二是当中国实力增长之时 ,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个“威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 :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大后必然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持对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在其"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关注和有效运用。中国因素对印度外交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断升温的印美关系、印俄关系和印度以"东向"政策为主导的亚太外交等方面。印度对外关系中利用中国因素并影响其外交决策是由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自身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虽然印度外交中有利用中国因素制衡中国的一面,但在今后发展中印关系时应理性对待印度对外关系中存在的中国因素,尽量减少印度利用中国因素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中印关系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威 《国际论坛》2011,(2):27-32,80
1971年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外交—军事多重博弈。苏联的危机政策有一个显著的转化过程:由危机初期对东巴独立运动抱以同情态度,但又小心谨慎地避免直接介入逐渐转变为直接介入,与印度结盟并支持印度军事手段解决东巴问题。促成这种政策转变的直接动因在于美苏中三大国围绕次大陆危局展开的权势角逐与战略竞争,其中中美关系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俄罗斯在南亚次大陆的先后抽身,两极对峙的基础霎时化为乌有。美国为了它的战略利益,一改过去“重巴轻印”的做法,先在南亚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然后转向“重印轻巴”——“扶印抑巴”的外交格局。印度利益集团的形成促使了美印关系的改善。美国“9·11”恐怖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优势再次凸显出来。美巴关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是要对冷战后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变化作一剖析,希望有助于理解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形成以及现状。  相似文献   

19.
印度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向世界大国迈进。这一目标从印度独立至今未发生变化。尽管冷战以后印度对其安全战略有所调整,但印度对其安全战略的考虑仍然集中在外部安全上。对此,地缘政治因素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地缘政治是地理和政治的连接,它表达的是政治活动和该活动赖以发生的地理环境的特殊关系。本文就是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印度的安全环境、与安全环境相对应的安全战略及其发展态势,籍此揭示印度地缘政治因素在印度的安全战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在经历池田内阁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到佐藤内阁时期出现突然的降温和滑坡。导致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出现突变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实施改变了日本战后在亚洲的贸易结构,使得中日贸易关系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为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和升级,美国要求实现日美远东战略换肩,这促使日本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加强对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