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但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追求经济增长、实现物价稳定是各国政府普遍的政策目标,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这个政策目标的难度加大。文章集中考察了国际能源、食品价格上涨波动、人民币升值波动、货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力度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包括工业增长波动、通胀波动。结论表明,外部冲击(国际能源、食品价格上涨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有影响,但是效果很小;人民币升值波动在短期大大加剧我国工业增长的波动水平;货币财政当局的相机决策力度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作用很大,作用情况呈现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取向与积极财政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连续几年的宏观调控,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金融储蓄与有效投资“双失衡”现象,金融资本闲置压力凸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应当调整为以推进社会与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储蓄与投资均衡增长、遏制经济领域盲目投资与加大社会公益领域有效投资并重、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与物质资源开发投资并重为重点,并相应实行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由中央政府向金融机构举借专项国债,引导金融资本向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转化。  相似文献   

4.
徐楠 《理论界》2003,(6):115-115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更多地依靠政府政策主导经济增长的阶段向政府的政策和市场活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跨越。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作好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协调配合方式 (1)一般情况下,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只能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例如,货币政策有利于总量调节和经济稳  相似文献   

5.
闫伟 《理论界》2001,(3):32-34
从1998年下半年起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果断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标 .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所谓积极财政政策 ,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 ,更直接、更有效地启动经济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作用条件和国际经验是 :(一 )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理论依据 ,主要根源于财政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以及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政策支柱的财政…  相似文献   

6.
启动需求与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启动总需求 ,要谈到宏观经济政策 ?因为我们这里所讲的需求 ,实际上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需求不等于需要 ,也不等于欲望 ,它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 ;而货币往往又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状况 ,也就是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状况 ,所以我们启动总需求 ,就必须要按照启动需求的要求而调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 ,即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内容 ,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两个类型 ,一个是减税 ,一个是借债。减税和借债都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我们国家现在所选…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高攀的房价和物价,政府不得不在四大宏现经济调控目标,尤其是稳定物价与促进就业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而从宏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看,要寻找宏观政策的平衡点,首先必须平衡好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矛盾.一、政策调控重点应将防止通货膨胀让位于抑制资产泡沫,继续实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上调CPI容忍度;二、货币政策目标应以控制物价为主,兼顾就业,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三、紧缩货币,中国应逐步进入加息周期;四、宏观政策应在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现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了我国宏观经济总量需求人于供给这一事实,认为只要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限制投资规模和消费规模,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过旺的需求便可以被有效的抑制,从而达到新的总量平衡,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 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仅仅是问题的观象形态,引起总量失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必须把实现结构优化作为出发点;否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政策选择还是经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90年代末期经济运行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是经济内在因素变化导致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结果 ,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加速了这一转变的实现。这意味着依赖于总量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应该是在结构调整中捕捉新的发展机会。为此 ,与经济发展转型期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政策应该是 :(1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 ;(2 )实行高效农业发展战略 ;(3)采取有选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此来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袭多年的单一的供给型货币政策存在许多局限性.在新的形势下,应由单一的、直接的供给型宏观调控政策向双向的、间接的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调节政策转变,以实现货币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表明政策基调已经转向全面扩张,防通胀彻底让位于保增长。分析预测了宏观政策传导对大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经营利润、资产质量、流动性等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银行业应在政策调整这一过程中寻找新的业务发展方向,优化贷款和收入结构,对风险重新进行思考,银行业应加大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建立宏观经济变化的提前反应机制,强化监管等,从而应对政策调整对银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争鸣性论文。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对策、宏观调控这个基本模型(方程)的经济涵义以及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针对我国的现实,论证了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三个观点:我国的宏观经济失衡基本上是结构失衡,而不是总量失衡;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国家有计划主动调高某些商品的价格的成本推进型通胀,而不是改革开放前总需求过多造成的需求拉上型通胀;1988年我国的价格改革“闯关”,决不是决策“失误”,而是必要的、及时的、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面对外资大量进入所已经或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主要采取了减少外汇净流入的政策、抑制由于外资进入带来的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抑制由货币供应量增长引发的总需求过快增长的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这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物品,都需要由政府配置部分资源。在宏观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包含有微观规制的内容,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是通过微观规制功能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的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是对商业银行的规制。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既包含总量均衡理念又包含结构均衡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中,财政政策的抗冲击作用愈发突显。刺激性调控政策加剧了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和中央银行的传统政策目标将经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验。分析全球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形成因素与风险外溢渠道机制的前沿研究进展,提出货币与财政政策应当紧密协同应对短期冲击引发的不确定性,共同维护宏观金融部门的稳定运行。从长期的角度,防范化解公共债务风险的根本方案是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健全政府债务的管理制度,并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增强社会对宏观经济稳健发展的预期。  相似文献   

16.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前三个目标为内部均衡目标,后一个则属于外部均衡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供一国当局选择使用的政策工具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传统上,人们按其功能将这些政策分为两类: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国内支出总量来发挥作用的,被视为一类工具,即支出变更政策,而汇率政策被视为另一类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通常都以汇率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货币政策来实现内部均衡。因此,客观上就形成了内外政策的组合及组合效应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17.
在需求约束下 ,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或消费 ,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自 1 998年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启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项是利息税与存款准备金。其目标是试图从公众和银行两个方面构造促使储蓄向投资或消费转化的政策渠道。本文重点分析在预期的影响下利息税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指出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注意公众预期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要对公众预期产生引导作用 ,通过对预期的调节 ,使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一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协调的本质旨在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及内在机制作用于经济运行,从而实现政府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之间关系能否更好地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和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意义非浅.但是,基于我国两大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和绩效不佳的事实,我们不难得出启示:对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的讨论不能仅局限于问题的本身,就事论事,而应放宽视野,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置于整个经济金融制度环境中去考虑研究.财政与货币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效果不佳的根本症结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具备其协调配合的制度基础,若这个问题在将来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讨论其协调配合的意义似乎不大.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阐述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基础,并就如何塑造这一制度基础陈己管见.  相似文献   

19.
赵强 《东岳论丛》2003,24(1):41-45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 ,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实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但我们必须看到 ,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总量上的 ,而是结构上的 ,单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因此 ,在下一步的宏观政策选择中 ,应该调整原来的政策取向 ,逐步引入改善供给的政策 ,从供求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应实现几个转变:宏观调控目标应从总量调节为主,向结构性调节为主转变;政策力度由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逐步向适度财政货币政策目标转变;政策效应由短期政策为主向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并注重长期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