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深刻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审美情趣,是现代人了解、理解民族文化传统最好的文化资源。如何抢救、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课题。运用文化生态的系统性观点和整体性方法为研究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本文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为例。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其失衡状况的阐述,提出了构建陕北文化生态圈的路径。以期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2.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民间的一种群体性的大型歌舞艺术,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使陕北秧歌迅速传播到全国。陕北秧歌的歌舞形式孕育出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歌舞剧的形式和发展,因而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策略。首先,梳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从中发掘创意设计的潜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将如何运用传统资源和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进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总结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歌者的锐减、听众的大面积流失、作品缺乏超越与创新以及老一代歌唱家的相继逝去,既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的陕北民歌正面临着逐渐走向消亡的艰难处境。结合陕北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以及陕北民歌自身的特点,对陕北民歌的抢救与保护应按照搜集与整理、理论与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与利用四个步骤逐步来完成,让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的时期为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研究陕北文化对于理清中国文化的脉络,了解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北秧歌是以舞蹈、音乐、歌唱为载体,在陕北流传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试图通过对陕北秧歌的特点、历史渊源的梳理,以及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陕北秧歌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对策性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遗存,近代陕北地区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活动表现出丰富的生殖崇拜的内涵, 生殖文化是研究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路遥长久以来都亲身感受着陕北民歌深厚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历练了路遥的心志、陶冶了他的性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路遥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陕北民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写照人物生存境遇、映显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非曲直。由于陕北民歌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外来的新女性以其新的女性形象和生活方式不自觉地影响着陕北乡村妇女的主体意识,同时在新女性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理论、积极投身农村扫盲运动、对陕北乡村妇女进行放足、新法接生训练、充当边区政府和妇女群众的桥梁,积极为边区政府制定合理的妇女政策献计献策等一系列努力和带动下,陕北妇女开始走出家门,积极参政议政、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文化,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了翻天当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陕北民间剪纸受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重视,从艺术实践上很好地解决了文艺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问题,使得剪纸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崭新时代内容,展现了鲜活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体现着陕北的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影响陕北民歌英译的因素有语言、社会文化、译者和读者等因素。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灵活体现原文语义、意境、节奏、韵律等。  相似文献   

12.
民间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西南地区,民间艺术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化训练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它的教育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品性,是培养儿童传统美德的精神家园;它的启蒙特性多角度开发儿童的智力,是发展儿童多元智能的生动载体;它的美育特性全方位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是进行儿童审美教育的天然基地.在全球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与儿童社会化进行着成功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民间艺术本身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生态哲学、伦理价值等思想建构着自身的文化生态系统,也是解决自身生存困境的动力和资源。立基于此,以河北民间艺术为例,力图对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保护性发展和数字创意产业性发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语言样式,庆阳民歌由于处于陕北民歌和宁夏花儿两大民歌强光暗影下鲜为人知。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再度被关注的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和发掘庆阳民歌也尤为必要。本文从庆阳民歌的具体地域性和民风习俗方面分析和论证了庆阳民歌的特点及语言样式。  相似文献   

15.
民间艺术产业化系统主要包括主体、客体、中介与环境四大构成要素。作为客体要素,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资源都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需要预先做好评估与分类工作,形成民间艺术资源的层级开发模式。企业化的生产经营主体与外来化、大众化的消费主体构成主体要素,他们既是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者与享用者,同时也是民间艺术市场的选择者与开拓者。民间艺术市场作为中介要素,联结着主体与客体,应以工艺品市场、演艺市场、旅游市场和会展市场为主体市场,带动设计市场、影视市场和出版市场等周边市场的整体发展。环境要素是民间艺术产业化其他三要素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民间艺术产业化系统功能发挥的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民间性、生活性、艺术性是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文化小传统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它造就了民间艺术的民间性。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中,其意义的接受与诠释才最为完满。以生命美学来考量,民间艺术的炫技性彰显着比精英艺术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的民间性、生活性规定、制约了它的艺术性,造就了民间艺术迥然不同于精英艺术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条母亲河流经陕北高原,浇灌和滋养出繁盛缤纷的民间艺术花朵。在那里,有一支由劳动妇女组成的庞大的剪纸创作群体,高风莲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与黄河般澎湃激越的艺术气质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弘扬、保护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重镇,中国美术馆此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位从陕北热土走来的优秀民间艺术家,全面展现其一家三代在传承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以及当代语境下的陕北民间美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陕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丘陵源峁的胸体浑不知羞地裸露着,极少装饰点缀;似九曲回肠的湾道中流淌着浑浊,无语凝咽。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苍凉得有些单调,深沉得有些孤寂,震撼中又令人伤感。但是在她的地下却蕴藏丰富,神府煤田与陕甘油气盆地的相继开发,使世界对这块贫瘠的土地刮目相看。其实陕北还有其他土特产,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便是陕北的“四大宝”。陕北的风高土厚,歌谣慷慨,系水土之风气,影响所及,弄文字的亦与众不同。柳青、路遥、张子良等产于此地。李季、高建群、史铁生、梅绍静、叶延滨,…  相似文献   

19.
《赶牲灵》这部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真实性、民间性和文化性。具体来说,其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浓厚的陕北方言。从方言表现了陕北人特有的人文地理以及陕北人豪放亲和的性格两方面来说明。二、信手拈来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吐露出人们的内心情感,还表现了陕北人投身革命的热情。三、应时应景的陕北说书。陕北说书历史悠久,不仅应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着。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20.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可笼统地概括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异化是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陕北民俗与西方民俗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异化不能达意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地辅以归化或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