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句町古史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町,是横跨于广西西部和云贵高原前沿的一个古国。对这个古国,历史文献有所记载,但过于简略。所幸埋藏于地下的句町古代文化遗物,有一部分已经重见天日,使世人得以了解若干被湮没了的句町古迹。一些同志曾经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颇有见地地研究过句町历史的若干问题,然宏观微观均拟另作纵深研究。本文试图粗略地勾勒出句町社会历史的主要轮廓,妥否,尚待读者指教。一、句町史迹概说句町作为我国西南古国,却不知其立国  相似文献   

2.
汉句町四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句町的问题,很少引起学者的重视。近年来,西南民族学界和历史学界讨论夜郎问题,常提到句町,有的说句町是受夜郎控制的小邑;有的说是与夜郎毗邻的国家,①但都未介绍句町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要说明夜郎与句町的关系,不能仅从夜郎方面看,还必须弄清句町方面的情况。句町的材料虽少,却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加之解放以来的考古发现,就为探索句町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笔者根据现有资料,探求句町的位置,政治中心与势力范围,社会经济与青铜文化,句町与夜郎的关系等四个问题,抛砖引玉,深望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句芒是人面鸟身的神话人物.他是一个有着多重神格的神祗,既是创世神和造物神、掌管万物生长的木神、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锡寿"的生命之神.句芒原是东夷部族中以鸟为图腾的族群的祖先神,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留下了他最早的形象.在商周秦汉王朝多次的讨伐征战中,有着高度文明的东夷被灭国、迁君,东夷人遣散、流徙,逐渐融入华夏部族,句芒信仰也被华夏族群所接受,句芒由东夷人的东方之神转变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春神.东汉时期五行观念盛行,对句芒信仰发生过重要影响,句芒成为立春迎春仪式中的春神.句芒在北宋一度消失,于南宋再起,但演变为一个与"土牛"同等级别的俗神.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浙江衢州郊区的梧桐祖殿成为我国唯一尚存的句芒信仰的保留地,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名单,在国家层面上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是当前医疗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已经带来很大的难度。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增长趋势及传播方式以及预防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百越族系人名释要李锦芳百越的活动时间大致为春秋至两汉,其支系较多,春秋时有句吴、于越,秦汉时有东巨、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滇越、越裳等。汉代西南夷中的夜郎、且兰、句町(町)、漏卧也是百越支系,①至少其主体属百越。百越语言与华夏语言大相径庭,(吕氏春...  相似文献   

6.
达哇 《中国藏学》2016,(3):213-216
"九句因"理论是陈那论师对因明逻辑所作的独具匠心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形式逻辑中有诸多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也是为了将复杂、无限、繁缛的事物概念、判断、推理加以简化而出现的,同样,陈那的九句因理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创立的。当然,陈那的九旬因没有达到完全的符号化,但陈那的九句因理论已基本接近了符号化的程度,至少可以认为已达到半符号化的状态。它的出现标志着因明逻辑对万物"关系"的理解,从不规范走向了规范,从不严谨走向了严谨,从幼稚走向了臻熟,从繁杂走向了简明,从混乱走向了秩序,从相对性走向了终极性。  相似文献   

7.
高句骊族族源与高句骊人流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形成在我国西汉时期东北地区的高句骊族,主要来源于貊族东迁的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等。首先使用高句骊称号的是高夷人,构成高句骊族主体的是夫余人;在高句骊族发展壮大过程中,沃沮、小水貊、等先后被兼并,与高句骊凝聚为一族。同时,在高句骊崛起后,也有非貊族系的古代朝鲜人后裔、汉、鲜卑、肃慎、契丹、百济等族人,被其俘掠或投奔、陷没后融入高句骊族,前三种人人数众多。高句骊族在解体、消失过程中,凡15万户约七八十万人流向有四:迁居中原各地近30万人,投入新罗约10万人,亡归鞘(渤海)的10万人以上,散入突厥万余人,共50余万人。其余20余万人,多半死于战乱,余散居在辽河以东、渤海国以南、大同江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8.
赵蕤 《民族学刊》2015,6(1):85-90,124-128
灾害人类学关于社区应急研究迄今为止较为薄弱,竹泽尚一郎通过对岩手县大槌町在3·11大地震后的回应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町也存在三种风格迥异的避难所。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地方团体、乡村祭祀、行政区域变迁等社区活动有很大联系。《应对海啸破坏的社区——大槌町避难所的地域原理及与他者的关系》一书既是对社区回应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补充,也为日本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兼语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兼语是既充当前面谓语的宾语又充当后面谓语的主语,具有宾主两种属性的一个句子成分;兼语句以紧密的结构,表达精练的内容,在语言的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由于维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句法形式,因此,兼语句的分析与翻译就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从兼语句的特征及类型出发,用大量的实例较详细地分析了汉语兼语句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基础差,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学环境不佳的农村英语教学中使用"词-句-文双向教学法"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使用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后,学生卷面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此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1.
高句骊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骊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骊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入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近期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从两汉至唐王朝时期各王朝对高句骊管理的角度,依据史书,包括朝鲜的汉文史书的记载,并结合一些考古资料,对高句骊和各王朝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探讨。认为高句骊国是西汉王朝时期高句骊县境内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西汉王朝玄苑郡和高句骊县直接管理。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各王朝分立,高句骊一度称雄东北边疆,但和各王朝仍然保持着臣属关系。至唐王朝高宗时期,高句骊又重新回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由安东都护府管理。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句骊自始至终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中韩关系史”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焉"字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焉"是个多功能的词,可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词、副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在句中可充当宾语、补语和状语.  相似文献   

13.
“着”字句“拿跟”句和“等”字句是古蔺话三种最常见的有标记被动句,其基本语义是被动义、处置义和消极义,与普通话、合江话相比,古蔺话有标记被动句的消极义更鲜明、更典型,保留着汉语有标记被动句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来着"的定义进行总体归纳式的介绍,列举学界对于"来着"的不同观点,然后按照句类的不同分别对"来着"的功能进行例句解析。本文依据CCL语料库搜集了500句含有"来着"的语料,通过对这些语料的观察与分析,发现"来着"主要存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笔者把包含"来着"的陈述句分为陈述完成性事件和陈述持续性事件两种,分别对"来着"在该类句子中的功能详细举例分析。再将包含"来着"这一助词的疑问句按照特指疑问句、是非疑问句和设问句分类分别对"来着"在具体实例中的功能作分析。对"来着"这一助词从心理和外在表达上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兼语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兼语是既充当前面谓语的宾语又充当后面谓语的主语,具有宾主两种属性的一个句子成分;兼语句以紧密的结构,表达精练的内容,在语言的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由于维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句法形式,因此,兼语句的分析与翻译就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从兼语句的特征及类型出发,用大量的实例较详细地分析了汉语兼语句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一) 九句因 “九句因”是陈那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完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提出的一套独创性的分析方法。九句因说的基本思想依据因与同品、异品的关系,归纳出因的所有情况,作为分析基础。然后对每一种因进行具体分析,从中筛选出正确的因,揭示出因明推理的本质;通过九句因的分析找出哪些是错误的因,揭示出错误因的根源。九句因的理论是科学的,方法是严密的,为因明推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九句因”是陈那的《正理门论》、《集量论》、《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  相似文献   

17.
四句否定是龙树所创立的中观学派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多存在自相矛盾、永真、永假等问题。本文从时间、空间、逻辑以及实例四个方面分别对四句否定进行了解释,证明其合理性,避免了上述解释的自相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德语被动句的学习中,德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会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相应的正负迁移。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德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揭示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德语被动句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描写、比较志丹方言语气副词"该"用于不同句类、句法环境的语法意义,厘定了"该"和"敢"的区别;并结合陕北、山西晋语的情况和"该"的古今义之继承关系,考察了"该"的来源及语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色彩不同于西洋绘画,与西画色彩有本质的区别.西画讲究光源、环境色、补色等,这是西方绘画的体系,与中国绘画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绘画没有完整的色彩体系.敦煌壁画最早的色彩,谢赫"六法论"中只有提到过一句关于色彩的"随类赋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