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对本民族内部成员具有内聚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由静态变为动态,给民族关系的发展赋予时代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员交流,互学语言,族际通婚,无疑拉近了民族间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与民族关系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好,会酿成不安定因素,必须正视。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在当今世界已成为影响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大众媒介运用凸显民族记忆、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共享重大事件的关注等手段,通过创造一致的心理归属、营造优势的意见环境和内化意识形态等作用机制,实现了意识控制和建构集体记忆的效果,从而对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为民族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族国家应以谨慎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在充分发掘大众媒介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方面积极潜力的同时,对大众媒介所具有的消极功能也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民族学刊》2023,14(4):1-10, 134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一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界鲜有关于个体民族交融态度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82名参与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和心理距离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实,培育积极民族交融态度;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打造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共识;充分挖掘与宣传历史记忆,重视隐喻对心理距离的作用;积极探索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5.
雷勇 《世界民族》2011,(2):9-14
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其成员对族群文化的反思性行为,是社会现代性的产物。它经由文化层面的冲突、反省和调整而得以形成。跨界民族在文化认同区分、凝聚和动员等主要功用的基础上对族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民族国家应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引领跨界民族完成其现代建构,即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张继焦  孙梦华 《民族学刊》2022,13(5):1-7, 1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国政 《西藏研究》2023,(1):21-31+155-156
交通发展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纽带角色,内蕴了属能、机制和方略三重维度。剖视交通固有属性,在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认同上,具有强烈的空间社会势能、经济发展动能、政治整合功能和景观文化效能。从总体上看,伴随着交通现代化的变迁,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互动—认同—意识”过程,并参汇着不同的机制演化路径,共同构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面向。基于交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属能和演化机制,需要着眼于民族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夯实物质基础以增强各民族间的联结与融通;同时在交通发展中需要重视民族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传承交通历史和精神,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追求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为制定理念和最终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汉—少”二元结构、部分汉族成员对优惠政策造成“逆向歧视”的不满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对优惠政策“污名化”效应的抵触等问题充分说明对我国民族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民族优惠政策进行微调:以构建发展型民族福利体系为目标;以对“过程平等”的强调抵消“机会不平等”的消极作用;“两手”并进,共促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丽萍 《民族学刊》2013,4(3):81-85,122-123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具有不同表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等若干类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应根据类型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56个民族的族别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昊 《民族论坛》2010,(8):35-35,61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举目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范围内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相关民族的民族意识对于维持和平共处的临界点的突破,有的民族问题本身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迸发的结果。世界民族问题困挠着全球化的进程,对人类的共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将中国推向文化建设的新时代。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族文化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困境。只有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大胆扬弃、积极创新、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民族文化和国家共同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如何影响国家、国民认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姚贱苟  石周波 《民族学刊》2023,14(2):8-15, 151
少数民族影视是生产、培育、传播并塑造各个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要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来说,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逻辑上的紧密相连与结构逻辑上的相辅相成;实践上主要表现其传播、创新在功能逻辑上的相得益彰与选择逻辑上的殊途同归。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层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分析。文章认为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推崇联系了起来。民族精神是民族活力、民族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识、鲜明的民族性格四者有机的统一 ,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具体构成 ,集中表现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历史遗存之中。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伦理学日益成为民族学和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本文分别就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伦理学研究(包括古代的和近代的民族伦理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伦理学研究(包括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民族伦理学研究成果综述)、中国民族伦理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进行了概述。本文既是对我国民族伦理学研究状况多年来的回顾和总结,又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当前,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在党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的指引下,加强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相信对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特别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是民族较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一个地区。在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处理好民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在总结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的发展及特点的基础上 ,指出 :西北地区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最终实现现代化 ,就必须走建立在各民族文化相同化、融合和利益相惠通的基础之上的各民族同向多样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从实质上讲是政治斗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在反对分裂的斗争中,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平等团结的旗帜,必须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义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各民族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等等.  相似文献   

20.
The struggl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arent state and claim independence often results in political unrest, terrorist activities and even ethnic cleans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secessionist movement does not only preserve national unity, but can also avoid conflict and violence, and maintain peace. Irredentist and secessionist advocators generally defen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common blood, race or culture. None of them regards the issue from the human agency theory, namely Weber-Thomas-Berger'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uses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 It argues tha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ality originates from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 taken for granted during socialization. Individuals make sense of the external world. Experiences taken for granted become the actor's stock of knowledge. A common scheme of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community serves to differentiate in-group (nationals) and out-group (foreigner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us defin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a nation. Unless people (both in-group and out-group) interact with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different stocks of knowledge taken for granted will create political conflict. This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Taiwan Strait conflict. People in Taiwan are searching for national identity, manifested in the processes of Sinicization and Taiwanization. The struggle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conflict within Taiwan an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growing tendency of Taiwanization and diminution of Sinicization in Taiwan render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 vulnerabl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ross-Strai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define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hence resulting in a peaceful political resolu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