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
曾祥波 《学术研究》2023,(7):153-160
《诗经》汉、唐注疏以“诗史”阐释为核心,对诗歌文本作出带有具体历史人物、事件内容的阐释,“风教”“正变”“美刺”等《诗经》学理论都以“诗史”阐释为出发点。经学史重视文献和师法传承,强调《诗经》学的汉、宋之别,低估了“诗史”阐释传统在宋代以来的影响。传统上认为首开反拨汉、唐注疏之功的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史”阐释传统的延续远高于否定,只是微调了具体阐释细节。首次提出“里巷歌谣”观念的朱熹《诗集传》,乃至推崇这一观念的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保留了冗长的“诗史”阐释尾巴,甚至有所倒退。直到五四“歌谣”运动影响下以顾颉刚、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等学者为代表的现代《诗经》研究的出现,才从深度和广度上厘清了“民谣”观念,使《诗经》阐释彻底走出“诗史”阐释传统,呈现出《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吉狄马加是一位优秀的彝族诗人,他用汉语写作并言说彝族的文化传统。他的创作受到聂鲁达诗歌的影响。本文以《马楚.比楚高峰》和《吉狄马加的诗》文本为例,对两人诗歌的意象、主题、世界性、民族性、文化语境等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聂鲁达对吉狄马加创作的影响和两者诗歌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门》是夏目漱石青春前三部曲的收篇之作,运用叙事学中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认为《门》中独特的空间运用不仅增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张力,还促进了意义生成和主题表达,使《门》的叙事空间艺术独具特色又意蕴丰富.通过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了《门》中的叙事空间艺术,剖析了空间变化对小说人物、叙事结构及社会关系等产生的深入影响,表现了夏目漱石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阶层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旧道德与新道德的碰撞冲击下出现问题变化的敏锐思考,具有唤起读者在社会伦理层次,尤其是明治维新时期婚恋家庭观上深思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代万历间刊《万用正宗不求人》、《妙锦万宝全书》等日用类书的"诗对门"和"笑谈门"辑录了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在选材倾向、欣赏旨趣及文化属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悖逆传统诗学观念的特征。它们奉解颐、娱乐为最高原则,形式上竭力迎合市民大众的欣赏习惯。这些诗歌对娱乐、谐谑价值的公然肯定,是晚明城市"幽默"文化精神的折射,是对"庄重"诗学传统的一种颠覆。在我们建构明代诗歌史的过程中,复古派、性灵派等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固不可削弱,但曾流行于晚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资料也是不可偏废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研究《文选》诗歌的时间模式,可以说明汉末至南朝时期诗歌的基本表现形态。按照时间概念的内在结构,出现于《文选》诗歌中的时间可以划分为聚焦、对立、流逝、综合四种模式类型。从具体的数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见它们对传统诗歌时间模式的继承与创新,而且可见这些时间模式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与规律,从而突现《文选》诗歌一以贯之的主题──伤逝。  相似文献   

8.
早自商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即已对韩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学源头——《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开始传入韩国,韩国文人从此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模式创作本国诗歌。受《诗经》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也沿袭了《诗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内容及诗言志等方面与《诗经》有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古代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丰富了韩国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全唐诗》里的球类游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里的球类游戏赵加令《全唐诗》作为唐代诗歌总集记下了一代诗人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百态千姿。如唐代的球类游戏活动,就可以在这部诗歌总集中看到极其生动、形象的描述。本文试图对《全唐诗》里的球戏描写作初步探讨,为中...  相似文献   

10.
王晓煜 《理论界》2007,(4):193-194
本文以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和《白象似的群山》为依托,从海明威小说里的独特人物、小说的短小篇幅、深邃意境以及营造深邃意境所采用的表现手段等方面,分析了海明威小说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众多自杀人物中以宗教意义上的自杀者最为常见,可称为宗教语境下的超越型自杀者,其典型是《群魔》中的基里洛夫和《荒唐人的梦》中的荒唐人。他们以超越的方式赋予了自杀最大的权力,并以这种权力质疑现存的一切,并建立起超越性质的理论空间和理想空间。这不仅是对哲学意识形态的思考,还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探索,更是对人超越本性的试验性考证。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诗歌流派,桑德堡是其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桑德堡的《雾》为例,分析诗歌彰显出牵魂动魄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实践"新神话主义"文学主张的重要文学成果,叶兆言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羿》彻底颠覆了后羿、嫦娥等神话人物的传统认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神的堕落与英雄的缺失"的远古社会图景。《后羿》是作者个人与远古神话的一次凝视与对话,通过各种神话人物的重塑,《后羿》展示的是一个神的堕落、英雄消失、人性迷失的蛮荒世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内容庞杂、包容量极大的哲学著作,我们并没有期待孔子的《论语》会成为一部诗歌理论专论,但要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我们却不得不以《论语》为奠基之作。一般认为,《论语》对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有十分重要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辞达而已”说和“文质彬彬”说等。但如果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实际上,孔子主要是对诗歌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孔子的文学艺术思想,主要是以诗歌理论为其核心。霍松林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一书中就认为:“《论语》里多处提到‘文’、‘文章’…  相似文献   

15.
哥萨克这个名字在俄苏文学中并不少见。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列·托尔斯泰的《哥萨克》、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等名著都描写过哥萨克,但第一次真实、全面、深入而生动地描绘哥萨克的,却是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现实为基础,塑造了一系列虚构人物;同时也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描绘了许多革命的和反革命的真实历史人物。全书以哥萨克中农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个人生活  相似文献   

16.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诗歌流派,桑德堡是其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桑德堡的《雾》为例,分析诗歌彰显出牵魂动魄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白英自1946年延安之行后即开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堪称英语世界毛泽东诗词传播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40-1970年代,他持续不断地以多种文本形式建构和传播毛泽东诗人形象,包括中国日记、游记、回忆录以及毛泽东传记作品等。在白英跨文化写作中,通过三次见到毛泽东的个人印象、毛泽东诗歌涂鸦轶事以及诗集《风尘集》手稿之说等,勾勒出毛泽东这位中国政治领袖兼具的学者气质和诗人形象。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诗选《小白驹》已收录《沁园春·雪》;1957年毛泽东诗词18首在《诗刊》上甫一刊出,白英即悉数译出并撰写评论文章《论毛泽东的诗》,发表于英美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和《谷山杂志》;还在两部毛泽东传记作品中开辟专章凸显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形象。白英的毛泽东诗词阐释着重发掘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包括在诗歌题材与意象、诗歌主题内涵、诗歌表现技巧上对中国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吸收和转化等。白英借由毛泽东诗词为西方世界观察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是很喜欢用诗歌词赋等东西来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葬花词》可以称得上为林黛玉的代表作,而《芙蓉女儿诔》应算得上为贾宝玉的代表作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诗词,反映着不同人物的世界观。它将突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葬花词》对林黛玉的世界观作出较为完整的表现,它突出地表现着《红楼梦》的重大中心思想之一(特别是封建主义对于女性的摧残),今读者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谈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人并不多,若搁过它不读,则对贾宝玉的为人,《红楼梦》中心思想的认识,那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明代流人李琦等人的《九日联句》置于中国诗歌发展嬗变和地域文化互有差异的大背景下,从主题继承、点化生新和民俗情结等多种视角出发,分析了《九日联句》所隐寓着的明诗的多题材叠压、多样美感和多层次文化意蕴。在纵向讨源溯流、横向比较个性的思维模式下,认为明诗既得唐诗的某些精髓,又确有其创新独到之处,如明诗的多种传统题材的叠压和融汇,实在是中国古典诗歌题材流变史上尤其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先生编撰的《诗论》堪称中国诗歌理论的里程碑,全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其一,以人类学为背景,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其二,中西互证,事实与学理并用;其三,始终不离节奏韵律,强调形式因素对现代诗歌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先生对诗歌的自律性、唯美性、体系化等因素的推崇,这使得《诗论》具有显著的现代性特征,而这也正是他对传统诗歌现代性转型的推动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