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犹太人铭记大屠杀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场浩劫。这两场浩劫程度之惨烈、手段之残忍、后果之空前应该说几乎没有二致,惟一的差别恐怕是,“纳粹屠犹”的对象是犹太人,发生在欧洲,而“南京大屠杀”针对的是中国人,发生在亚洲。然而,二战结束50年(截止1995年)后,不仅每一个犹太人都牢记住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且对“纳粹屠犹”的记念渗透到德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为全世界所熟知的同时,像“纳粹屠犹”、“奥斯威辛”一类与这一历史浩劫联系在一起的词汇早就超越了字面的含义,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成为人类暴行的代名词。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们不仅仅是学术名词,更意味着人类对暴行、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然而,“南京大屠杀”当时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却几乎鲜为人知。这样一种结果的出现应该说与犹太人在浩劫之后采取的铭记大屠杀的方式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这一思考出发,通过对犹太人在战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铭记大屠杀方式的论述,以期借鉴,使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铭记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纳粹德国排犹政策的演变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粹德国从20世纪30年代上台以来一直执行着反犹和排犹政策。从排犹主义逐渐发展到种族灭绝,纳粹排犹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着明显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而且促使排犹政策变化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的迫害和灭绝政策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含着历史传统、思想基础,也包含了社会心理和国际环境。正是这几股反犹的涓涓细流在当时德国的土壤上汇成了纳粹屠犹的滔滔恶浪。  相似文献   

3.
德国铁路参与纳粹屠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洗铁路内部有犹太血统的职员以达到自身的雅利安化和纳粹化;二是积极配合纳粹政府日渐升级的迫犹政策,将触角逐步扩大到整个德意志帝国,剥夺犹太人应享有铁路的基本权利,并协助党卫军、盖世太保等邪恶组织将大量犹太人源源不断地运往东部的死亡集中营,在大屠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艾仁贵 《社会科学》2013,(3):157-165
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已被人们用来指称"纳粹灭绝犹太人行动"的词汇分别有"Final Solution"、"Hurban"、"Pogrom"、"Holocaust"等,而源自《希伯来圣经》的"Shoah"一词只是到二战结束后才被赋予特定的内涵,逐渐超越以上诸多词汇发展为犹太集体记忆中指称那场空前大浩劫的主要专有名词;尤其是1953年纳粹屠犹与英雄主义纪念法的通过,标志着该词的最终普及化与正统化。从语义社会学的角度考察"Shoah"一词的概念变迁,该词的内涵更新和广泛普及与以色列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相伴相随,因而在创伤记忆国家化的框架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现后现代规定性的新中世纪学取代传统中世纪学,渐成国际学术界的主流。欧洲中世纪犹太人论域典型地反映出新中世纪学与传统中世纪学的学术分野。新中世纪学专家推翻了传统中世纪学关于犹太人从古典时期开始遍布欧洲的定论、帮助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的第五纵队的定谳、垄断欧洲贸易的定式。新中世纪学专家通过在复合论域,解读1096年十字军莱茵兰屠犹事件文本及其与大屠杀的现代学理构造机理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揭示了欧洲犹太人千年创伤史为犹太复国主义提供历史基础与逻辑前提的学术归旨。  相似文献   

6.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之所以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是因为要满足其战争的需要。其假借“进化论”,在灭犹的同时,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犯下种种罪行。  相似文献   

7.
郑阳 《理论界》2010,(8):121-122
本文详细介绍了埃及历史学家马涅托对犹太人出埃及这一事件的记述,分析了其中的反犹要素,并指出造成马涅托"恐犹症"的历史原因以及马涅托对古代世界反犹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互伸援手:二战时期的中犹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社会科学》2000,36(4):67-71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互相尊重、同情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面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主义对文明世界的疯狂进攻 ,中犹两个民族互伸援手 ,谱下了中犹友谊的崭新篇章。一、中国人民对欧洲犹太人命运的关注早在纳粹德国掀起反犹恶浪之初 ,中国人民就十分关注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犹太人的命运。希特勒于 193 3年初在德国上台 ,随即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 5月 11日 ,排犹浊浪开始波及德国文化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等地组织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将犹太人写的书及其他“非德意志”书籍 (如共产主义书籍 )均付之一…  相似文献   

9.
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是真实,但历史真实性的认定标准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的.历史学家看到的历史真实,往往是被意识形态的滤色镜过滤了的历史真实,历史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书写.历史学家通过叙事修辞和话语方式,将孤立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往事中找出某种意义和道理,从而传达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台湾文学中的家族书写渐趋成为热点。家族书写通过家族历史所展现的个体记忆与历史创伤亦成为阐释不同族群或某一集体记忆的方式。家族书写并非单纯的历史书写或历史建构,而是家族叙事、历史再现、个体心灵之间的交互印证。家族书写将族群创伤视为人类命运中的苦难经历,在悲悯情怀之中以个人、家族的历史体验审视"大历史"或正统历史的遗忘,寻求超越历史创伤的途径,形成超越历史本身的文学张力,提供辩证思考台湾文化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11):123-125
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以美国9.11事件作为历史背景,运用人物变形、历史事件并置、文本嵌套等后现代叙事技巧,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融合起来,表明作者通过小说叙事重述历史的反叙事批判立场.德里罗在小说中使用反叙事策略重新书写历史,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人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恐怖分子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美国的极权政治,展现了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5,(7)
索尔·贝娄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关于犹太裔二战幸存者赛姆勒的小说,属于"幸存者文学"或"见证文学"。文本贯穿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叙事和创伤事件记忆,创伤事件对主人公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主人公带有责任意识地反思灾难,在现实生活中走出灾难阴霾,获得精神重生,因此,这部作品也是一种疗伤文学。疗伤有着双重意义,一重是赛姆勒的个人疗伤过程,二重是修复犹太种族创伤。贝娄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是在"言说"、治疗自己的种族创伤。  相似文献   

13.
反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对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官方史学的因果阐释关系提出质疑,颠覆与破坏某段历史范畴之内的传统叙事模式.以托马斯·伯杰、E·L·多克特罗和唐·德里罗等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这种叙述策略青睐有加,他们在小说中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相融合,赋予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边缘人物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展现美国真实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6,(5)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世界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不可绕过的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鲍曼通过考察二战期间纳粹屠犹的深层社会原因,激烈地批判了现代性尤其是现代理性。大屠杀事件的发生,现代理性的膨胀为其提供了观念支撑,而由现代官僚制度构建的基本社会架构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可能。由此大屠杀最终演变为由设计者、实施者、观望者与受害者之间密切配合的社会集体行为。最后,鲍曼寄希望于通过道德良知与道德责任的唤醒来使人们避免重陷大屠杀之困境。  相似文献   

15.
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叙事的本质,认为叙事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正是叙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本文认为叙事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参与了人类历史的文明建构,并以各类叙事文本的形式留在了人类的文学乃至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16.
种族主义是纳粹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纳粹政权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这些被害者,仅仅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吉普赛人、残疾人或身体有缺陷者而惨遭屠杀,这是纳粹政权邪恶本质的典型体现。纳粹的《绝育法》在纳粹种族政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纳粹种族理论的第一次实践。在纳粹《绝育法》实施过程中纳粹运用了种种手段来实施其种族计划。通过对纳粹《绝育法》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纳粹政权的邪恶性。  相似文献   

17.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其中,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客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央视一套《今日说法》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叙事者正是利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营造了真实的幻境,成功地将节目的意图缝合于表象客观性中。  相似文献   

18.
个人叙事是构建历史真实的重要素材之一.历史学者谢泳发表的关于“沈崇事件”的演讲引发了诸多以个人叙事的形式出现的批驳之声,为研究个人叙事与历史真实性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案例.本文从叙事表演的角度,通过分析被述事件的叙事情境、叙事者的身份构建以及叙事手段的使用等要素,重点审视有关批驳谢泳演讲的个人叙事.本文认为,个人叙事对于事件的重构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叙事者身份及其依靠的主流价值,而是有赖于讲述的准确性、逻辑性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欧美文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叙事与现代性展开的关系上。因为现代性的展开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现实进程,也是一个文本事件、一种话语建构。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文学叙事既发挥了建构新现实的功能,又在其参与建构的现实的挤压、制约和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整体格局。换言之,现代性进程和文学叙事之间有着一种平行展开、互为因果、互相纠结、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军 《学术论坛》2012,35(12):172-177
美国犹太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母题"是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诸多母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通过文内分析和文外解读,文章指出,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历史母题"既披露了犹太民族曾经屈辱的历史,又起到了督促主流社会反思自我的效果,还传递了美国犹太作家期望犹太民族树立"坚定的历史观"这一讯息;既揭示了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历史意识整体缺失的状况,又向犹太民族指出了建构历史意识的具体方法;既道明了犹太民族加强宗教信仰,强化身份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为犹太民族历史意识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实现了"告诫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建构历史意识时,应努力寻找引路人"这一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