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在人民群众面前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是其有效实施领导行为的“无形资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探索和实践新时期如何塑造领导形象,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领导者应该强化形象意识,高度重视良好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不”:  相似文献   

2.
领导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在人民群众面前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是其有效实施领导行为的“无形资产”。江泽民曾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讲学习政治讲正气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229页。)因此。探索和实践新时期如何塑造领导形象。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领导者应该强化形象意识,高度重视良好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不”:  相似文献   

3.
陈望东 《经营管理者》2009,(24):346-346
领导干部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领导干部作为部队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其形象塑造不仅反映出领导能力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党的作风建设和部队的长远发展。可以说,它与党的建设、部队的建设以及个人的政治生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苏洁  阚卫华 《决策》2007,(10):52-53
领导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它是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领导形象是领导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新时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较多议论的一个问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以说,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在公众面前树立的一面旗帜,是其有效实施领导行为的"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5.
胡月星 《领导科学》2012,(14):28-30
党的执政能力是由党的领导组织能力和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共同构成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自身建设。领导干部队伍的胜任力是衡量干部队伍是否适应党的执政力要求的重要指标。现代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领导胜任力是领导者在履行职责时所应具备的知识、观念、技能、能力、价值观、动机、个性、态度等关键特征的综合体。对领导胜任力的考核评价将是干部培养教育和选拔考核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结合当前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就胜任力理论及其在领导干部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应用作一些初步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胡月星 《决策》2007,(5):34-35
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其实质就是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当中的核心胜任能力.胜任力是一个综合能力概念,是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领导绩效的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涉及到理论素养、思想水平、工作作风和决策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决策水平如何又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放在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研究表明,组织成败有45%—65%的变异量是由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强弱成为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兴盛与衰败的重要影响因素。真诚型领导理论是对变革型领导理论的批判。盛行的变革型领导理论认为,在实践中,某些领导者过度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即使他们展示出变革型领导的服务本质,看上去好像他们也在为自己下属的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加强执政主体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以下五个重点环节,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生活情趣是事关领导作风的重要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树立领导形象,提高领导非权力影响力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将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领导者要掌握一些领导的艺术,懂得如何屈尊放架,勇于“弯腰”,对于塑造领导形象和领导威信,赢得事业成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要面对媒体,并运用媒体宣传政策,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提高公信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党对媒体工作的总体要求,而作为领导个体而言,要引导舆论,关键在于正确对待媒体,认真应对媒体。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领导科学研究愈来受到重视,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干部培训明确提出,要开设领导科学课。江泽民同志倡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者要提高五种能力。党中央最近决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切都极大地推动了领导科学的研究与传播,也为我国新世纪领导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若干重大课题,必将进一步促进领导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意迪 《决策导刊》2005,(10):20-20
人本理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在领导和管理过程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应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切实增强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种博 《秘书之友》2006,(7):12-13
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都需增强执政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参谋和助手的党政秘书,辅政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岗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党政秘书只有具备“悟”、“跑”、“辨”、“谋”、“通”、“写”六种辅政能力,才能在辅政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实践表明,党在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应该看到,提高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和民主执政的能力,一是人民的“当家作主”的能力。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7.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领导价值,从领导科学的视角看,主要包括领导者、领导活动以及领导方法与艺术三个维度的价值,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为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群众路线的领导价值对党政领导人才的启示主要是:坚持提升领导者的价值,注重自身素质和形象;坚持提升领导活动的价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领导价值观;坚持提升领导方法与艺术的价值,努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相似文献   

18.
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成立了“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目的是系统总结领导学特别是领导力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践,探讨和提出一种科学而实用的领导力模型和理论,用以指导中国科学院各级领导者的培训和领导实践。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刊登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期望能够给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组织中不乏一些领导者为了成为“好领导”而在工作中是非不分、没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作风庸俗,在矛盾纠纷面前徇私偏袒、明哲保身。究其原因,主要是此类领导者的自卑心理、交换心理和认同心理。盲目追求“好领导”口碑会败坏组织风气、涣散员工凝聚力、贻误自身和组织事业。因此,领导者要勇于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我能力与管理效能;合理运用交换心理,彰显以诚待人的领导品质;正确把握认同心理,树立刚柔并济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传媒所具有的广泛、迅速、多元性等特点,使其已然成为领导者形象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媒体形象”也成为领导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领导者通过媒体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其视觉注意,甚至会成为公共话题。领导者在公共舆论中的形象一旦为公众所认可,便可以增加领导威信、提高凝聚力、感召力,而一旦在媒体中形象不佳,则会失去公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塑造“媒体形象”,已成为新时期领导者的一堂必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