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人世界》2010,(3):60-60
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后,为保证上座率,这条线上所有点对点列车或将停运。而早些年,当京津城际列车全部换成动车组,也以保证上座率为由,限开或停开普通列车,逼迫普通公众不得不花高价坐高铁。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枢纽对天津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伯亭 《城市》2010,(4):12-14
一、研究背景 高速铁路是联系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国家级铁路干线,城际铁路一般是联系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铁路。根据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营运速率达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系统。由于我国高速铁路4和城际运行速度一般都在200公里/小时以上,因此,本文将联系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国家级交通干线和联系区域内中心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统称为高速铁路(以下简称为高铁)。  相似文献   

3.
王家庭  贾晨蕊 《城市》2010,(2):17-21
一、引言 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使得“京津一小时都市生活圈”概念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天津房市能否在北京的带动下大跨度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与天津地理位置相邻,社会经济联系密切,随着京津城际间的经济融合,房价相互影响因素将逐渐显现。鉴于目前对京津房价关联的实证论著还比较少,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数理方面对京津房价关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客流成为城市区域功能联系的重要表征,本研究选取长吉城际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群体问卷访谈式的实证调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分析城际轨道交通所表征的空间一体化。研究发现:(1)在总体的客流属性方面,乘坐动车的人群以高学历白领群体为主,表征了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作为流动空间物质基础的社会极化效应;(2)在到发客流空间分布方面,长春与吉林的中心城区都属于城际出行强度集中区,郊区县市属于客流稀疏区,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非常明显,同时相对于前往吉林市的客流来说,更多比例的客流以长春市为目的地:(3)在功能性活动空间交互方面,若固定户籍地考察居住、工作和消费等功能性活动的偏移,更多的乘客属于户籍地在吉林、其余基本活动在长春的情形,说明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客流表征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伍爱群 《城市》2016,(9):61-68
“大城市病”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紧张、高房价等,已成为全球性问题。2016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并明确到2020年,上海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480万人。但根据国内外的普遍经验,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超大城市仅靠控制人口规模无法解决“大城市病”,更需要从实际出发调整规划、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重新调整产业与人口布局,合理安排中心城与新城功能定位等。现阶段的上海首先要重构以地铁网和城际间铁路为主的市域公共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6.
区域一体化下的广州市居民城际通勤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区域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区域内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密集,城际通勤者的队伍正日益壮大,并成为检验和分析区域一体化格局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在分析城际通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交通设施、社会经济背景和制度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城际通勤的影响机制。认为,交通设施决定通勤方式,反映于通勤时间,制约出行一时间比率;社会经济背景属性影响城际通勤,家庭结构越复杂、工作职务和收入水平越低,其出行一时间比率越大,“行政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制度政策因素也对城际通勤产生影响。并从完善交通设施、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改善城市与区域规划、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富昱  范丙泽 《城市》2011,(9):103-106
一、概述随着高速铁路和城际客运专线的规划与建设,天津铁路枢纽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从而为天津更好地服务区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和城际客运专线的建设,进一步密切了京津、津沪之间的关系,使天津西站成为联系我国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门户型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8.
胡智英  宫媛 《城市》2013,(11):69-72
近几年,中国开始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将逐步形成,大部分国土将处于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我随武铁夕阳红老年专列再一次“闯关东”——重游哈尔滨。 站在“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下,我的思绪又回到57年前:1957年8月,我所在的部队紧急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列车上,部队首长进行了战前动员:“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正受到特大洪水的严重威胁,我们就是去保卫哈尔滨!”那一年,因为特大洪水的侵袭,使哈尔滨的最高水位达到120.3米,高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  相似文献   

10.
祁非 《当代老年》2009,(12):34-34
每周三,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深绿色国际列车都会准时出发。从上世纪50年代始发,一直到今天,这趟国际列车折射出中俄两国关系的变化。 神秘的东方列车 1954年1月28日,莫斯科与北京之间的直达列车首次通车,车次为19/20。那时乘坐这趟列车的,大多是政府官员、代表团、外交官,甚至是省部级以上首长。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国土资源部门,要抓住四川省委、省政府支持绵阳科技城发展的大好机遇,认真领会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认真贯彻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资源支撑作用,通过大胆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大跨越,努力实现科技城建设大提速。  相似文献   

12.
《交通与港航》2009,(6):10-10
2009年11月24日,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十四次会议上,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蔡启文在《关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一体化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广东将积极推进城市间公交互通互联,推进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公交IC卡并网,并拓展至城际轨道交通,五年内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珠三角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减少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到2012年实现珠三角所有城市出入口均至少设置一入一出ETC车道;加大现有政府还贷公路项目的债务重组和政府还贷力度,  相似文献   

13.
吴仁 《老年世界》2009,(16):32-33
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30分,由南京开往北京的第2次特快列车沿津浦铁路向北奔驰。车内的旅客大多进入梦乡,车内一片寂静。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灾难正悄悄降临——当列车行驶到山东临城和沙沟之间时,司机突然发现,前面约200米的地方,铁轨被拆除了一段。司机立刻紧急刹车。谁知“天灾”正被躲掉,人祸却悄悄来临。列车还没停稳,四周便响起激烈的枪声,子弹打在列车上、穿过玻璃。车内的旅客醒来,被这突如其来枪声惊呆了。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厦漳泉地区是国内较早开启同城化探索的区域,已经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同城化地区。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平台上的腾讯迁徙热度,通过对厦漳泉同城化地区城际间人口流动在时间维度上的流动特征、流动强度的分析,以及空间维度上从全国—福建省域—厦漳泉地区不同尺度的城市对外联系分析,探讨以厦漳泉地区为例的同城化地区城际人口流动的时空间特征以及同城化地区城际人口流动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和劳动力分布的关系,并提出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对城市群发展的社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广耀 《城市》2014,(6):20-23
正一、引言自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中国已开始进入"高铁时代"。作为现代化的新型交通方式,高速铁路正对中国的发展和大国地位的塑造产生着深远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已达1.1万公里,同时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6.
建设紧凑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少,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形态紧凑和功能紧凑两方面,运用突变级数法分析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紧凑度。研究显示:深圳、东莞、广州是广东省城市紧凑度最高的城市,广东省城市紧凑度的平均数与中位数接近,且各地级市紧凑度呈现出强不均衡性特征。应坚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尤其是城际轨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紧凑度,加大力度推进中低梯度城市"三旧"改造工程,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铁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全长23.6公里,共有17个车站,线路设备基本配套,投入运行的电动列车都是国产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路线为1号线和环线一部分,运营线路从北京站到古城站,全长22.87公里,终点站为苹果园车站。  相似文献   

18.
以地铁、轻轨、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合理分配现有地面公共交通线路,以快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遏制日益增加的私家车,才是解决城区交通堵塞的长远之道.  相似文献   

19.
阿莲 《现代交际》2004,(4):24-25
火车来来往往,青春来来往往,青春要是一张印制好的列车时刻表就好了,可列车也有晚点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知识城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转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文婧  李燕 《城市观察》2009,(2):155-162
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城市危机发生的宏观背景下,知识城市的发展模式诞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本文首先介绍知识城市的先进理念,引进知识城市的完整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国外著名的中心城市墨尔本、伦敦、曼彻斯特等为案例介绍其向知识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讨论我国大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