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编纂的影响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证策略是,通过对历史著述的话语分析,展示出它们的文本性、叙事性和修辞性,并由此将它们归结为一种文学制品或想象之物。针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给历史编纂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理应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0年代,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关注度较上一时期有所提升,蔡梅曦、黄胄、约瑟·威尔金森等的言说具有代表性,他们重点考察了文学修辞、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整体评价较上一时期有所提高.80年代至90年代初,马若芬、赫格、许芥昱、戈茨等人以新的批评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颇具特色的解剖,深化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视域中,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僭越、对抗与融合,书写了文学中持久的美善悖论。西方文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从文学审美的伦理化、文学审美的去伦理化到文学审美与伦理的悖论式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张力关系,形成了文学场域中的美善悖论。这样的悖论关系使文学褪去"至善"或"纯审美"的神圣光环,重新回归一般文化生产领域,寻求二者的悖论式融合。当代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和新审美研究共同突破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价值矛盾的僵局,在彼此之间架起了对话和反思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西方审美文化的绵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概念在西方历史语境中经历了演化过程。斯宾塞最早从创造健康的文明生活角度提出审美文化概念。莫里斯接着从“人民艺术”出发阐释审美文化,让其服务于打破“富豪社会基础”的“社会革命”。盖格尔的“文化风”和利维斯的“文学文化”概念都具备了审美文化内涵。沃尔佩和阿多诺分别对“资产阶级审美文化”和“文化产业”作了批判。今日审美文化研究应当注重发掘其历史性与绵延之维,并从当代文化立场作出新的批判和创设  相似文献   

6.
情感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不悖于此。当代的体验美学理论是对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解释的最深刻也最充分的理论。然而 ,东西方的艺术花园何以摇曳着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姿呢 ?从东西方艺术理论的阐释中 ,从东西方艺术文本的存在体式中 ,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东西方审美体验方式的不同。把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较时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仅是审美活动最根本的特性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鲜明的特性。当把东西方传统审美文化活动相对照时 ,“悟”与“思”这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就成为东西方审美活动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就…  相似文献   

7.
文学审美论是 19世纪以来带有全球性的文学观和方法论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 (包括创作、批评和理论研究 )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欧美文学审美论的哲学美学基础和唯美主义思潮两方面的分析 ,引出对文学审美论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试图揭示其精神实质和作为方法论的局限 ,并澄清以往学术界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某些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8.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陈辉 《学术交流》2004,(12):145-148
中国传统“意象”概念以及中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与西方“原型“和神话原型批评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优势。第一,它不像西方“原型”所归纳的几条文学程式和循环模式那样纯客体化而忽略主体精神,而是始终离不开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结合。第二,意象论和审美意象批评贯穿于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史。第三,重新界定“意象”概念和弘扬中华审美意象批评理论有利于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归入为“接受理论”,并对这个理论范畴内的保守派、温和派和激进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进行了论述和评估。各派学者侧重于在文本、读者以及两者关系等范围内寻找文学解释的必然性,但忽略了来自作者意图、创作时代方面的规定性,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作者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个过程,大致分为语言译解、审美体验、审美分析和综合、审美评价四个阶段。作家、文本、读者这三者及其关系,以及由作家和读者为媒介引入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精神,从各个方面规定着自由的文学解释,为阅读指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陈学祖 《学术交流》2003,(1):123-129
五四新文学彻底的反传统立场并不意味着彻底地否定传统 ,历史的光辉是抹不掉也掩不住的 ,历史的连续性不可能由于反传统思想的冲击而断裂。无论从理论思维 ,还是就审美表现方式而言 ,五四文学都受到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 ,对传统的漠视不仅在五四新文学研究中存在 ,也是整个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大多数时期的中国新文学研究是被西方的文学价值观和批评话语笼罩着。 2 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几乎将西方的文论话语作为惟一的参照标准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诸多弊端 ,不但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 ,而且严重妨碍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这一漠视文学传统的错误倾向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2.
王建科 《唐都学刊》2003,19(1):69-73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它们在剧种、唱腔、角色、曲词等方面虽然有所演变,但中国戏曲文学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一)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的特质,决定了戏曲文本的代言体特征;(二)戏曲以演员的语言、动作、歌舞来演述故事,因此它属于叙事体文学,即具有叙事性特征;(三)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与西方近代戏剧不同,它一直保持并强化了诗剧(或谓剧诗)这一特点,以曲而歌使中国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代言体、叙事体和抒情性是中国戏曲文体的根本特征,它们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得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小说、诗歌,又有别于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戏剧。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骆驼祥子》和《约伯记》这两份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生发于中国近现代文化文学传统的《骆驼祥子》,和从西方基督教———《圣经》思想文化文学传统衍生出来的《约伯记》,它们立足于各自的历史语境,都对“个人”的境遇及其归宿进行了探索,对“个人”观念的确立与意义作出了强有力的质询和反思。然而,它们各自的“个人”话语模式在出发点、指向和言路等方面却迥然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中“个人”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力图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试图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个真正的文学研究者,无不需要历史的眼光,对文学史诸现象作出独特的阐释,并尽力对以往文学传统的当下意义和将来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近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蒋承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9月版)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文学史观、作家与作品阐释和西方文学对我们现时代的指导意义三方面,对该书发表几点看法。首先,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基本上留于社会历史批评的直观反映论立场上,尽管八十年代中期以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表现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实际上,“典型论”和“意境说”两种不同审美理想的差别不只是表现在方法论意义上,不仅仅在于西方古典美学长于逻辑思维而重视模仿说,进而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囿于形象思维而重视表现说,进而发展了意境说,更反映着对美本体认识论上的差异。比较中西方古典美学,我们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理想、美学整体结构、审美认识方法上都带有浓  相似文献   

18.
林晓纯 《生存》2020,(10):0002-0003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道出了新时期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最能体现美趣的素材无疑属于文学类。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所占的比重至少在一半以上。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也只有明确了并对这些文学类作品进行审美操作,才可能避免精神浪费,才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把学生引入文学这座语言艺术的殿堂,并积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19.
畅广元 《唐都学刊》2004,20(6):126-13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资本主义世界里重要的左翼力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现实主义的思想和价值的论述,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是文学艺术基本价值所在的论述,表明这一理论在自身价值取向上仍然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为了实现他们确定的文学理论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文学活动在"改造个人的倾向和需要"上的作用;文学家与读者的"艺术责任";文学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体系,它呼唤文学活动主体提高其审美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加入资产阶级阵营。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历史哲学及其对传统历史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科学发展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原本作为文学分支的西方历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进程.但是,自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并对传统史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