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是我国书院制度的建立者,书院传统的开创者,书院精神的奠基者。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动机是:补官学之不足,纠科举之弊端;以书院为基地,发展儒学,宣扬理学,与佛教争夺在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弥补失落的官学社会教化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论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其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通过引述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叙述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动机,暗示了有宋理学与书院互动的简单线索.其后着重论述了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所实行的教学目标、相关学规及课程,以及据有相当完备的儒家传统的、暗中汲取了禅宗某些经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完整地揭示了朱熹的书院教育与教学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白鹿学规蓝田乡约指南宋反动理学家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相传唐朝李渤曾在此隐居,后来改建为学館。南宋时,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史称白鹿洞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亲自订了一套反动学规,规定了学生“修身”“处世”“接物”等必须遵守封建教条,为反动统治阶级培植忠实奴才和帮凶。蓝田,地名,即今陝西省蓝田县。乡约,同乡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据《宋史·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7月17日,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组织我市的朱子学专家、学者们一行20人赴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拜谒了朱熹塑像,考察了全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开展“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学术考察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5.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所著名的书院,学田是维持书院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书院学田一般由所在地的居民租佃经营。本文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白鹿洞书院学田的经营特点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当代高等教育应该培育学术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私学和书院以及欧美中古或近代的学院(cotlege)。不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欧美的学院,其特色和生命力往往与它们培育的学术流派相关联。没有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证人书院、金华书院、文正书院、粤秀书院、钟山书院,就没有紫阳(朱熹)学派、浙东学派、浙西学派、乾嘉学派、桐城学派;  相似文献   

7.
江万里与古代书院的爱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江万里爱国思想形成于他就读白鹿洞时期和以后创办书院的时期,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爱国先躯。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素称海内著名书院。它肇基于唐,宏大于宋,五代宋初,白鹿洞的学徒数目究竟有多少?据现有书院教育史称,常在“数十,近百人”。其实,这个数字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结合有关史料,作一考证。 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条云:“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使之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显然,根据李焘记载,宋初太平兴国二年时,白鹿洞学徒人数“常数千百人”。南唐政权,太祖开宝八年灭亡,次年江州为宋将曹翰率军突破,白鹿洞为宋军所有,应为开宝九  相似文献   

10.
白鹿洞书院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有多种记载,其中书院志的编撰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保存历史材料,总结历史经验,而且为书院生徒提供了重要教材,因此修志工作受到历代主持者的重视。纵观历代修志情况,自弘治七年(1494)洞志第一次刻印以后,有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各一次、康熙二次,前后六次重新修志活动,从而形成了七种白鹿洞书院志。此外还有众多的增补本、重刻本、递修本。远远超出了《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中华书局1995年版)主编者朱瑞熙先生所讲的“十一种版本”。准确地说,初修、重修的主要版本有七种,在它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渤《留别南溪》石刻考●林京海李渤,字浚之,号成纪县子,又号白鹿先生。于唐文宗宝历元年(825年)正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防御观察使。在桂林时,主持修浚灵渠,奏设常平义仓,开拓隐山和南溪山两处名胜,对桂林历史和山水文化的发展多有贡献,其政...  相似文献   

12.
背景资料 在彭州市白鹿古镇回水村.有一所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主教神哲学院——“圣母领报修院”,简称“领报修院”,当地人称为上书院。这是一座整个川西不可多得的欧洲中世纪风格建筑。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1860年.成都天主教洪主教(洪传广.一说洪广化)来白鹿时结识了咸丰初年由广汉迁至白鹿的朱元璋后裔朱益淳(也叫朱应纯).  相似文献   

13.
朱熹刻书事迹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熹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学说。他所开创的学派被称为闽学,又称考事学派。由于朱熹长期生活在闽北,在此讲学和著书立说,晚年定居在建阳考亭,因此,以朱高为代表的考亭学派对南宋建阳刻书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朱熹刻书,其目的有三。一是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其学术思想,以及整理前辈理学家如周、张、二程等人的著作,便于继承和发扬光大。二是解决其所办书院生员的教学用书。三是弥补其律禄之不足,维持生计。辅广到武夷山求学于朱熹。友人送其诗说:“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吸残羹。”’…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书院重视科举文学教育。以家族书院为代表的私立书院以科举文学教育为旨归,以朱熹、吕祖谦为代表的南宋讲学式书院以传道为己任,然不排斥科举。宋代书院的科举文学教育在学规、语录讲义及教材等方面具有鲜明体现,对文学和书院的发展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辨是中国书院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张栻等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他们主张书院应以道义教育为重任,不可堕入利薮。南宋书院义利之辨对后代书院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崇义抑利的思想在后代书院薪火相传,结果使历代书院造就出了一批批以传播道德学术为职志的士人。义利之辨发轫于先秦时期,在中国社会广泛存在,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有崇义抑利、抑义崇利以及义利并重等多种思想主张。中国书院义利之辨中的崇义抑利思想不仅对昔日书院教育有着巨大贡献,而且对当今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书院在元代因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书院教学中受到崇拜 ,达到了至尊至贵的地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当时法定的教材和参考书 ,各书院的讲授内容和研究也就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基本模式。程端礼在朱氏教学和读书的方法上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写出了著名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江东书院讲义》作为《日程》的附录  相似文献   

17.
论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考察朱熹身心健康思想形成的原因 ,作者认为朱熹之所以在健康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这与当时儒佛道三教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其次 ,作者分析了朱熹身心健康思想的主要内容。作者指出朱熹身心健康思想是以其生死观、性命论为根基的。朱熹在吸纳和总结历史上儒佛道养生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套养生法度 ,他以道德修养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门径 ,以为养生重在顺道、持中、主静、宜时。朱熹的养生思想是他心性哲学的逻辑表现 ,也是一种实践的体现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这次会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周易》研究会、武汉荆楚书院、九江市社联、桂林市道家文化研究会,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现在顺利开幕了。 关于这次会议的宗旨,我们在会议的“预约通知”中曾指明:“《周易》这部古代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它对我国哲学、史学、文学、民俗、宗教以及天文、历法、数学、乐律、医学、气功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先秦以来儒学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影响较大的一位文化巨匠.本文就朱熹继承和发展儒学以及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谈点看法.一、朱熹儒学的新贡献(一)孔子儒学的贡献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而且开创了战国重知识、重人才的繁荣时代,他在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难以估量.孔子儒学的贡献是创立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20.
理学家中的诗人不多,有成就者更少,而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朱熹的理学诗,有理趣而无理障。这种艺术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朱熹将他的理学思想渗透到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语言描述中。本文通过对朱熹四季诗的研究,试图揭示朱熹理学四季观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