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古人比作“西施”,被今人称作“东方日内瓦”的杭州西湖,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她留下万千首动人的诗篇.这万千首歌咏西湖及其附近名胜的诗篇中,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一首,要数初唐的《灵隐寺》了:  相似文献   

2.
《小戎》:铺陈渲染,刚柔相济《小戎》是一首妇女怀念出征丈夫的诗。与《诗经》中同类题材的作品《卷耳》、《君子于役》、《汝愤》、《草虫》、《雄雉》等篇比较,其突出特点是采用了铺陈渲染的手法,咏物抒情紧密结合,显得刚柔相济,浓淡得宜。全诗三章,每章十句。三章结构相同,前六句皆极写征夫车马装备之盛,后四句则倾吐思妇相思苦痛之情。三章的叙述描写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中,“既见君子”共出现二十二次,分别见于九篇诗歌中。因各篇诗歌内容与主旨的不同,“既见君子”的意义指 向也有所差别,或指的是诸侯见天子,或指的是国人见诸侯或贤者,或指的是女子见丈夫或情人。  相似文献   

4.
《君子于役》的主题是一般的思妇怀人 ,还是借思妇怀人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 ,这两种观点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君子”身份的理解。本文考察了《诗经》雅、颂、风诗中的“君子” ,认为《诗经》中的“君子”属统统阶级上层 ,故《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不可能是劳动者 ,再加上对该诗个别诗句的分析 ,可知该诗的主题是一般的思妇怀人  相似文献   

5.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这首诗的主题,《诗小序》说是“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郑《笺》孔《正义》无异说。设若本诗主人公确为召南大夫之妻,三呼“归哉归哉!”,“拖后腿”意味甚浓,何可言劝之以义?《序》之囿曲难通,本不言自明。朱熹但谓“南国被文王之化,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  相似文献   

6.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7.
《诗经·小雅》中的言情诗较之《诗经·国风》数量甚少,常为人们所忽视,然亦各有特色。今试就其写作艺术,作一些粗浅的探索。《杕杜》:以物纪时,忧思层进《杕杜》是一首妇女思念久役未归的丈夫的诗。《盐铁论·徭役》说:“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薮》之诗所作为也。”此说颇切合诗的主旨。全诗四章,每章七句,前二章采用叠咏的章法,通篇用女子的口吻抒写。  相似文献   

8.
轻松一刻     
一兵 《社区》2005,(18):63-63
想活多久妻子在试衣镜前试衣,回头问丈夫:“好看吗?”丈夫把视线从报纸上移开,瞥了她一眼,没有吭声。妻子生气地说:“你倒说话呀!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人多话两个月。’你怎么就不试着说几句赞美的话?”丈夫意味深长地回答:“那你想活多久?”  相似文献   

9.
关于《齐风.东方未明》一诗的本义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探寻《诗经》的本义有着重要意义。《齐风.东方未明》一诗应是一位女子怜惜其丈夫的诗篇。她通过讽刺官府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致使其作为小官吏的丈夫终日忙碌,早晚不得按时休息,从而表达她对丈夫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关于《齐风·东方未明》一诗的本义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探寻《诗经》的本义有着重要意义。《齐风·东方未明》一诗应是一位女子怜惜其丈夫的诗篇。她通过讽刺官府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致使其作为小官吏的丈夫终日忙碌,早晚不得按时休息,从而表达她对丈夫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怎样读《西洲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洲曲》的构思很奇特 ,诗篇并不只是写一个女子对情郎的四季相思 ,诗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 ;头尾 6句写该男子对“梅”的思念和安慰 ,中间 2 6句写他想象中女子对他的思念。这个男子住在江南 ,女子住在西洲。这种写法在《诗经·陟岵》中已经使用 ,杜甫的《月夜》则全仿此构思成篇  相似文献   

12.
<正> 端淑卿,明代女词人.关于她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端淑卿,(安徽)当涂人,教谕廷弼之女.适丹湖儒官丙儒.幼时日读毛诗烈女传诸篇.笄总后,博通群书.备有仪法.与其夫自首相庄.里党重之.工诗,有《绿窗诗稿》.”这位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子,后来嫁的丈夫也是儒官.她很有修养,夫妻关系融洽,受到人们的尊敬.由于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学问进步很快,并著有诗集行世.她被称为“明媛”,即有明一代仪范典雅的女子,如《诗经·君子偕老》所云:“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取舍标准,当然侧重内在美,道德风范之美.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在《红楼梦》中是个聪明颖慧过人的“才女”,作了不少有名的诗篇。其中尤以《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这三首长诗最为著名,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评论家进行探讨研究。《葬花吟》共五十二句,按意思可分十三组,每组四句,整齐美观,不多不少。第一组四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谢,落絮轻沾朴绣帘。”是写物的。是写花,写游丝,写落絮。调子是低沉的,心绪是伤感的,写受晴雯之气,疑到宝玉身上有关,本少女伤春之情,感花伤己。第二组四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  相似文献   

14.
《蝃(虫东)》正解——诗旨辨说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蝃(虫东)东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 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 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古代治诗者对此诗旨意的理解,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这是《毛序》的说法。二、“刺奔女也。”认为是讽刺女子私奔的,以三家诗的《韩序》为代表。三、认为这首诗是“代宣姜答《新台》的,是刺卫宣公的,方玉润《诗经原始》持此说。  相似文献   

15.
于无字处读书多少年了,我还记得《论语·宪问》中说的一件事:“(或)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有人问孔子,子西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呀!他呀”!]四个字的评论后面,还有许多无字的评论。孔子对子西无疑是印象不好的,可他只肯说“彼哉!彼哉!”说得含蓄而有份量,弦外之音,不绝于耳。如果说得太多、太露骨,那就不仅是孔子没有语言的艺术性而已。“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意不止,尤为极至。”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文字,中学文言文中也有。周敦颐《爱莲说》寓哲理于比喻。牡丹喻寓贵者,菊花喻隐士,莲花喻君子。作者对三者的褒贬,未置一词,而读者深知作者的喜恶。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煞尾,文已尽而意无穷,更加深化了主题思想,对世人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报以极大的蔑视和讥  相似文献   

16.
宋江在江州浔阳楼上酒后题诗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了宋江对杀惜前充当封建“小吏”和官场生活的留恋;对“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的惋惜和慨叹;对“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反倒“文了双  相似文献   

17.
一 关于载驰的主题和古人对它的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爱国诗篇中掷地有声的名句,在她之前的18个世纪亦即公元前660年,我国百花初放的诗坛,也涌现出了一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诗篇——《载驰》,它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为我们留下的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勇于打破封建礼教桎梏的作品。此诗见《毛诗》《鄘风》。其“小序”云: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刻     
《社区》2005,(16):63-63
看家本领一农民头一次进城打“的”。他怕城里的出租车司机“宰客”,到站时拿出螺丝刀边剔牙边问“:多少钱?”只见司机拿出一把菜刀边刮胡子边说:“你看着办吧!”处方一个女人到药店去买砒霜。药剂师问她“:您要砒霜作何用途呢?”“我要杀了我丈夫。他和别的女人有染。”那女人狠狠地说道。“那我可不能卖给您。就算您丈夫对不起您,您也不能把他杀了呀!”药剂师说。结果那女人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那个依在她丈夫怀中的女人正是药剂师的妻子。药剂师看到后,脸色苍白,沉重地说了一句话“:原来您已经拿到处方了。”找发卡一架飞机在空中…  相似文献   

19.
历代关于《郑风·风雨》诗旨的解读,主要有“情事说”、“怀人说”与“政事说”等三种解释,其主要分歧在于对诗中“君子”意象的释读,其成因为后世读者在不同时空下的适时接受。从人类学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诗中与男女情爱有关的“风雨”、“鸡鸣”两种意象,可知《风雨》本为一首情诗,表现了女子与心上人重逢时的喜悦。“君子”应为女子的心上人。与不得已,早期“情事说”最近《风雨》诗旨。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五旬(“日黄昏以为期”两句计算在内),近二千五百来字。它是屈原诗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这首雄伟壮丽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精湛艺术,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少屈原研究者,在发掘这份遗产中,作出了贡献。可是,过去和近来的一些屈原研究者,不是从分析诗篇的完整形象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