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喜福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她的中国脸孔和她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她被称为是当代杰出的华裔美籍作家。然而,谭恩美却称她是一个"能自由地去享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美国作家。在此从两个方面探讨作为"美国作家"的谭恩美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如何在她的成名小说中体现出来并影响中国元素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骨》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著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娴熟使用倒错和非等时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叙述时间的转换,在过去与现在的并置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和启迪,而记忆的普遍性使得华裔文学超越了其自身族裔的限制,华裔文学因此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自传体形式的小说。在小说中,谭恩美创造性地使用数字作为能指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及作品的自传形式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阐释和理解,即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在她的眼中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对抗而是一种和谐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比较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的《我的幸运脸蛋》(1997)和华裔美国知名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1991)可以看出:翟梅莉颠覆了谭恩美东方主义式的中国书写模式,力图解构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建构与西方平等的积极的中国形象。谭恩美采用"异国情调"式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一味描写静止落后的旧中国,刻画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和邪恶的中国男性形象。而翟梅莉则采用"存在主义"式的叙事方式尽力向读者展现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塑造正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非刻板化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谭恩美,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自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谭恩美的研究持续不断,但是对谭氏作品的译本进行系统翻译研究的工作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谭氏作品的译介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评述的先例,本文拟对谭恩美作品在中国大陆包括台湾地区的译介及其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回顾,包括考察译介数目、出版社、译者、译介特点及接受情况,勾勒谭恩美在中国的译介图谱,进而探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宽研究视界,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孝爱观和教育观在美国华裔及其后代身上的传承与延续,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婚姻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儒家敬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中国母亲的批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随着近年来"亚裔研究"、"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发展,美国华裔的文学和文化成为研究热点。而身份问题更是族裔研究的重点。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少数族裔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身份表示一个人的归属,因此身份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以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例,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揭示身份中文化、族裔和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模拟"的相关理论,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对西方文学作品《消失的地平线》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试图证明谭恩美在该小说中解构了西方传统的种族及文化优越论的抵抗式写作是其招致西方批评家及读者不解和争议的根本原因。这种讽刺性的模拟不仅是对西方传统性别话语的颠覆,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倒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的作品为例,将"中国文化"为主轴,论述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在被美国文化所接受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重构,甚至误读,使得中国文化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衍生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华裔文化。  相似文献   

18.
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9.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  相似文献   

20.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中渗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渊源,通过汉字、封建迷信、节日文化以及婚姻习俗等中国文化在小说中的呈现,谭恩美成功地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