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界关于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已经有所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与转喻具有共同特征,但隐喻与转喻认知概念中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间的区别和互动问题。此外,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张丹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99-101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语言和思维、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隐喻和转喻都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还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重要认知手段。转喻不是一种隐喻,隐喻以相似性为机制,而转喻以临近性为机制。两者作为最基本而强大的认知方式,相互独立,可以说是人类认知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3.
李永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 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翃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135-137
对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语言修饰手段。仅用下定义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两者的区别的。作为语言和人们思维自然发展的产物,只有从认知角度才能对隐喻和转喻进行真正的甄别。在从认知域数量和认知加工级别对两者进行区别时。可采用隐性和显性相似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6.
戴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80-82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曹师一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指出传统转喻观的不足之处,并认为认知转喻观对转喻语言的识别能力更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转喻本质的认识、分类,以及转喻和隐喻动态关系的研究大大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思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永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的隐喻与转喻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角度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委婉语生成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了解两者本质来帮助语言使用者及研究者更好地去理解和正确使用委婉语,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之间更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11.
王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3):147-153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
舒红凌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13-116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扣转喻是两大认知工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体系,是两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诗词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仍然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普通的隐喻扣转喻进行提炼扣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鲜活意象。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隐喻扣转喻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几个隐喻概念扣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13.
影响词义变异的心理因素——隐喻和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以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 中的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分析,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形成多义词 义项的心理因素,认为语言变异中的词义变异体现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上 大致分为相似和相关,这两种关系主要是由人类的两种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对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6-99
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再到语法隐喻 ,对隐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本文从三个层面———隐喻的性质、隐喻的机制、隐喻的功能———对这三种隐喻观各自对于隐喻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这三种隐喻观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且展示了隐喻研究的多维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香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72-77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合成名词的修辞功能,主要表现在暗喻和借代等方面。构成合成名词的方法是或用人体、动物等作喻体,或以典型特征代替另一种事物,以作者代作品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