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史以知兴替。读《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知皇帝与相国微妙关系,不可不读也。中国大一统皇权专制王朝中人主与相国的关系范式,是在汉高祖的时候被确立起来的。汉高祖与萧何的关系,对其后历代王朝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一范式由以下内容构成:皇帝用人,以权术势控制政治大局,相国用事,在经济、法度、战事等各方面为皇帝效力;从人才角度看,皇帝多为二三流人才(刘邦再精明,充其量只能算二流人才),相国多为一流人才(萧何是没有争议的一流人才);皇帝的心思主要用于防止相国或其他大臣谋反,几乎无有例外,相国的心思主要用于谋国事,真想僭越谋反的…  相似文献   

2.
正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集"清官、好官、能官、德官"于一身的"全人"形象——陈廷敬。当年王岐山离任北京市市长时,曾向同事着力推荐《大清相国》一书。2014年年末,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又实地考察皇城相府,对陈廷敬的德才勤廉赞誉有加。这个沉寂多年的"大清相国"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多方解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本历史官场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为官54年,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73岁时病逝于相国任上。作者评价陈廷敬为清  相似文献   

4.
商鞅面试     
佚名 《领导文萃》2007,(1):96-98
话说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挫手下做小官时.就表现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孙挫的重视。但是在公孙挫死了以后.魏国的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因此无事可做。后来商鞅了解到秦国正在招纳贤士。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一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进行了面试。  相似文献   

5.
正王跃文的作品因对权力与腐败的精辟剖析,对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对正面官员形象的积极肯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执著期盼,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围绕其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对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塑造,以及如何看待"清官""贪官",如何认识道德自律与明纪严法的重要性,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道德自律,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记者:您的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  相似文献   

6.
禅说二则     
成皇 《领导文萃》2005,(7):85-86
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庭院的树上乌鸦呜叫,杜相国问无住禅师:“禅师听到了吗?”无住禅师回答说:“听到了。”乌鸦飞走以后,杜相国又问:“禅师听到了吗?”“听到了。”杜相国说:“乌鸦飞走后没有声音,为什么还说听到了呢?”禅师道:“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这并不是听闻的本性。听闻的本性本来就没有,怎么会有消失呢?听到有声音的时候,是声尘自心中产生;没有听到声音的时候,是声尘自心中消失,这个听闻的本性,不随着声尘而产生,也不随着声尘而消失,领悟到听闻的本性,就不会随着声尘的转变而转变。应当懂得:听闻没有产生和消失,也没有逝去和到…  相似文献   

7.
正相国春一直在找寻失散多年的古画——唐伯虎的《清溪松荫图》。这也是他父亲的遗愿。这幅画是他家祖上开古玩店时的镇店之物。"文革"中,家被抄了,收藏的古玩和这幅画都被抄走了,从此杳无音信。江城人都知道,这是他家心头的痛。江城是座古城,前些年由于房地产过度开发,古建筑遭到破坏,原本古色古香的城市变得面目全非。相国春上任市长后想把古建筑保护起来,打造旅游文化产业,让古城重新焕发生机。但因此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不仅处处遭到掣  相似文献   

8.
<正>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尊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为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  相似文献   

9.
西汉的曹参,接任萧何的相国后,万事无所变更,萧规曹随,完全依照萧何以前的规划行事。皇帝刘盈为此批评曹参,曹参问刘盈:“陛下自认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刘盈表示自己不如。“那么陛下认为我和萧相国,谁较贤能?”刘盈表示曹参不如萧何。曹参就说:“正因为如此,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谨守职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吗?”刘盈翻然醒悟。曹参这种秉承前人,无所作为,撇开其中的具体历史原因,他的这种政治哲学,是一种大智慧。既然前人已有较好的规制和大政方针,那为什么还要再折腾呢?按着做就行了。大智慧与小聪明是不一样的。大…  相似文献   

10.
司马炎拒谄     
<正>司马炎是两晋的开国皇帝,虽远不如秦皇汉武那样英武盖世、名震千古,也算得上是有所作为。公元265年8月,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病逝,司马炎承袭晋王之位,继任相国,同年12月,他逼迫魏元帝曹奂  相似文献   

11.
子罕的选择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贵族,曾长期担任相国之职。他为政清廉,生活俭约,非常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修养,并尊贤卑忠,善与圣人为友,在宋国乃至各诸侯国享有崇高的威望。下面两例是对他的道德修为和人才理念的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卫国的贤人如耳曾经与卫嗣君畅谈治国之道,卫嗣君听了既高兴又叹息.身边的侍臣说:"您为什么不让他担任相国呢?"卫嗣君说:"一匹像鹿的马可以标价千金,然而有价值千金的马,没有价值千金的鹿,因为马能为人所用而鹿不能为人所用.  相似文献   

13.
春申君姓黄名歇,东周时期楚国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游学博闻、善于雄辩得到楚顷襄王、考烈王的赏识和宠信,任楚国令尹(相国)二十余年。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晚期的政治舞台上,他于外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于内辅国持权、广招宾客,可谓是名重诸侯,权倾国君,极为显赫。然而,聪明一世的春申君,最终却落得  相似文献   

14.
<正>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为司马昭长子,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相国、晋王之位。1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30岁即位,55岁病亡,在位25年。晋武帝在位期间正是其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黄金时期,也是天下分久必合、人心思  相似文献   

15.
岱清 《领导文萃》2015,(7):93-96
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  相似文献   

16.
刘畅 《领导文萃》2021,(2):40-43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须贾怀疑其通齐卖魏,而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险些丧命.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逃出魏国相府,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抵达秦国后,王稽向秦昭王极力引荐范雎,但当时的秦昭王战功赫赫、意气风发,故而不相信作为一名说客的范雎真会有什么大智慧、大谋略,便一直冷落范雎,未曾召见.  相似文献   

17.
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差不多是妇孺皆知的。但是,谁敢月下追萧何?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要说的是萧何——这位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帮助刘邦打天下、立过头等功勋、当上堂堂汉朝丞相的古代杰出政治家,也曾贪污受贿。据《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记载,他利用权势以贱价强"买田宅数千万"。萧何又特地上书汉高祖,说"长安地  相似文献   

18.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官50余年,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距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  相似文献   

19.
正梁武帝名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君主。《梁书·本纪第一》记载,"帝及长,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咸推许焉"。梁武帝不仅拥有卓越的天资,而且出身名门,为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汉相国何之后也",其父亲萧顺之为齐高帝族弟。良好的出身为梁武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快速登上政治舞台提供  相似文献   

20.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