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元代收继婚俗及其演变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收继婚姻的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 ,曾在中原地区汉族之中推行这种婚俗。但到后来 ,收继婚俗在汉族和蒙古族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由社会的和经济的文化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元代蒙古族的婚姻习俗有不少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不同之处,如多妻、抢婚残余、收继婚等。元朝入主中原之后,蒙古族婚俗对中原汉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原汉族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下,蒙古族的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论元代的收继婚翟宛华元代的统治者,原是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有许多落后的婚姻习俗,婚姻生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收继婚就是元代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的主要婚姻形式。进入中原后,经过汉民族的影响,收继婚俗逐渐削弱,而汉民族的贞节观念逐渐强化。本文主要论述元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贞节观念增强,收继婚俗渐趋为人们所不齿,作为接受收继婚的主体,因自身无法摆脱世俗中约定俗成的习俗,其内心充满了挣扎与无奈,却又无法挣脱,只能被动地顺从.加之上层高压的政治因素、生产结构转变后的经济以及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冲击着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收继婚俗中的女性.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丧娶、收继及其法律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清代非礼制婚俗中的丧娶和收继习惯为考察对象 ,试图探讨其分布状况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各种方志和其它相关史料显示 ,这两种习俗尽管在各地表现形式略有差别 ,但当时普遍存在于全国范围内。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案例的考察 ,文章进一步指出 ,国家各级权力机构及民间社会对习惯的态度以各自的实际利益和现实条件为基础 ,既存在阶层性差别 ,同时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汉人收继婚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降,汉人收继婚因其紊乱伦常为法律所禁止.蒙元时期,受蒙古等民族婚俗的影响,在汉人中亦有收继婚流行.据<元典章>、<通制条格>等典籍记载的实际案例,元代对汉人收继婚的态度并非放任纵容,其法律调整在不同时期曾经发生重大变化,但主要内容、处理结果基本符合汉族的婚姻伦理传统且往往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所谓收继婚就是娶寡嫂或后母的习俗。我国古代各民族实行族外婚和确立父权制后,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不仅是夫家的成员,而且也是夫家氏族的成员。这些嫁到本氏族的女子,有的是枪来的,有的是用财礼聘来的,因此夫死后妻要改嫁,多嫁给夫系家族成员,不使家族财产外流。收继婚也能防止部落离散,保存本部落劳动力和确保后代的繁衍。收继婚的内容主要包括:兄死之后弟收兄嫂为妻,父死之后子收父妾为妻,堂表兄弟之间在兄弟死后对寡妇的继承,姐死娶妹等。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就有收继婚习俗。如《左传》载:“晋侯燕于贾君”。晋侯即晋惠公,贾君即太子申生之妃,亦即惠公之嫂,这便是弟由燕而纳嫂。《左传》闵公二年载:“共仲通于哀姜,哀姜欲立之。”共仲即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哀姜即鲁庄公的夫人,即弟妻嫂。这种收继婚事例史书不绝于载。如隋炀帝纳父之妃宣华和容华两夫人;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后被太宗儿子高宗收为皇后。 至汉代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原始突厥语族、原始蒙古语族和原始满洲—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就有收继婚的记载,收继婚是我国北方民族普遍存在的婚俗。现据文献资料按语族分别简述之。 一、原始突厥语族各族的收继婚 匈奴,亦称“胡”。战国时分布在燕、赵、  相似文献   

8.
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风与童养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7,(2):137-144
本文选辑和摘录清代福建溺女之风的历史记录和育婴堂"条规"或"规条"一类历史文件.认为,"严禁溺女"、"董行育婴"和"劝抚苗媳"是清代官方遏制溺女之风的主要措施;"童养"和"育婴"相配套,曾经是救济女婴的"因风成俗,随地制宜之一法",清代官方"法令不禁,听从民便";然而,当童养婚俗参与维护女婴的生存权时,预先(而不待其年届婚龄)剥夺了女婴的婚姻自主权,童养婚俗亦是侵犯女权的陋俗.  相似文献   

9.
吕宽庆 《兰州学刊》2008,(3):105-108
在清代,寡妇守志的情况下,可以成为立嗣权利的主体,立嗣方式有应继和爱继,也有异姓继承情况的发生。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在清代,守志寡妇的立嗣权利是不可剥夺的,国家法律不仅规定了寡妇在立嗣时的主体性地位,还规定了寡妇的权利救济方式。而且清代寡妇已能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而地方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倾向于支持寡妇的主张,为保护弱势者的权益,地方官在实际司法过程中,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以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0.
张泰 《兰州学刊》2008,(1):151-153
收继婚习俗历史悠久,形式不一,在我国古代各个民族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许多史料表明,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几乎历代政府和民间人士都大加挞伐,清朝政府更是屡屡禁止。但是,事实证明对收继婚风俗的消除与禁绝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易思平 《北方论丛》2002,4(6):75-79
<诗经>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遗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习俗.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2.
南票地区农村汉族婚姻习俗的特点,是时间长而讲究多,其中渗透着满族婚俗因素。各民族婚俗的相互渗透,形成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婚俗对于调节人际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收继婚分为两类:一是平簟收继婚,也就是指同胞兄弟之问或家族同章阊的转婚关系;二是上下辈之间收继婚,如父死,其妾嫁给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子,甚至有的继祖母嫁给孙子辈等.但这种现象对于中原华夏民族来说,也仅散见于<左传)等较早的先秦文献中.收继婚习俗历史悠久,形式不一,在我国古代各个民族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几乎历代政府和民同都禁绝之,清朝政府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杨懋君 《阴山学刊》2001,14(2):59-62
清末民初婚俗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标准、媒介方式、婚姻礼仪的演变,以及婚姻法规的加强和离婚的增多。这对现代社会的婚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乌孙收继婚制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沐  王希隆 《西域研究》2003,(4):104-111
乌孙的收继婚有着相当严格的法则和收继顺序,它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同时也是乌孙身份 继承制、丧偶妇女赡养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收继婚作为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姻习惯,伴随元朝蒙古政权的建立也大量扩展到中原地区,引发不同婚姻价值理念的矛盾冲突.元朝面对复杂的收继婚情形,特别是汉族收继婚法律调整的需要,能够“各依本俗”,因时制宜,展示出元朝在处理多民族婚姻问题时的灵活态度,表现了元朝特有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7.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平 《东岳论丛》2007,28(3):65-68
在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中,以较多笔墨描写婚俗,始于《金瓶梅》,继之以《醒世姻缘传》和《红楼梦》。三部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婚俗描写则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婚俗描写在三部小说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婚俗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创作主旨、构思故事情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三部小说在婚俗描写方面的异同,也可为解决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婚俗小说是话本小说中独特形态的婚姻题材小说,它不同于婚恋小说.婚恋小说以“写情”为本,彰显真情的意义;而婚俗小说则以“写俗”为本,强调礼俗秩序.婚俗小说依托相应的婚俗观念、婚俗程式构筑情节,展示社会生活,表达作者观念.依据话本小说故事情节对婚俗观念或行为的不同结构方式,可以将婚俗小说分为因俗生事和依俗结撰两种类别.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阿勒泰市哈萨克族婚俗和哈巴河县吾尔达拜村哈萨克族婚俗进行整体的把握和阐释,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哈萨克族婚俗的共性及差异,在历时和共时的解读中,分析了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音乐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