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废都>都围绕着男女的性爱问题作文章,揭露工业文明社会中,现代人各种机能的退化,人性的缺失,都将男女性爱和谐视作人性回归、人与人之间和睦、人生完满的根本途径.但基于男女主人公个性的差异,两部作品传达出的审美情趣主题还是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为解孔子<春秋>而作<左传>.从天道观、政治观、人生观、历史观分析左丘明的思想,发现其思想与孔子思想有显著的一致性.这与二人为同受鲁文化影响,二人同好恶及<左传>的写作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左丘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大儒,他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应当予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与宣传者.1918至1919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革新申议>、<戏剧改良各面观>、<怎样做白话文>、<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等文章,提出了强调发展变化与新陈代谢的"进化的文学"观、以思想启蒙为主旨的"人化的文学"观与开放的而非锁国的"欧化的文学"观,系统地表述了他关于中国文学革新、发展的方向及一般进程的可能性选择的思想.所论与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异声同调,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6,(1):146-149
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只能说明小说家是诸子之一,具有与诸子一样的性质,是一种学说派别,而并不能表示小说文体的出现.<汉志>小说观强调的是作品之"用",而并不关注作品的题材类型、写作手法等文体因素.<汉志>小说观给后世小说目录以深远影响,后世小说家的芜杂面貌和作品收录上的混乱可以在<汉志>小说观中找到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6.
吴言生 《人文杂志》2001,(4):102-108
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经>,既是<大般若经>的精华,也是佛法的总纲领.<心经>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深刻影响了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禅宗汲取<心经>精髓,并通过诗歌偈颂的形式,传达对<心经>般若空观的透彻之悟,流漾着玲珑透彻、色相俱泯的风致.体证般若空观及其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禅悟诗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般若空观剔除感官的粘滞性,超越物质声色世界,以跃入澄明自在的审美情境,与禅的终极关怀合若符契,对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当代人文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钧 《河北学刊》2005,25(6):83-85
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孙以楷 《学术界》2004,(2):129-142
郭店竹简<老子>整理公诸于世后,郭沂先生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认为竹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作者是太史儋.其立论的逻辑思路是简本<老子>未曾被盗是足本→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在理论上有根本差别→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作者不是一人.本文针对郭沂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简本<老子>可能被盗→简本<老子>是节选本→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理论没有根本差别→简本、今本的作者都是老聃.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曾于2005年在<社会科学论坛>第10期(上)发表<伯林自由观批判>一文.学者周枫以<为伯林自由观辩护>为文,在该刊2006年第5期(上)对本文作者上文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即是作者对周枫的批评的回应.作者指出了周枫在一系列问题上对自己对伯林的误解、误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批判伯林自由观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自由的异化、自由与理性的关系、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贾学鸿 《江汉论坛》2005,(6):117-119
<楚辞·天问>中的"帝何竺之"是解读作品的难点之一,从古到今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竺字的含义与毒字相同,它们在先秦楚文学作品<老子>、<庄子>和<天问>中分别出现,并且具有一以贯之的意义,指的都是相通、通达.<天问>中的"帝何竺之",反映的是古代天人相通、人神感应观念.毒、竺是先秦通用的楚语,保留了它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两个"金麒麟"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3,(4):113-120
<红楼梦>两个金麒麟乃是二百年来红学一桩历史公案.我们认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本义乃是指<风月宝鉴>里史湘云和贾宝玉二人结为夫妻,白头偕老.而这本义随着<石头记>出现新人物薛宝钗而湮灭.因为薛宝钗替换史湘云和宝玉结为良缘,因而金玉良缘由金麒麟和宝玉结为良缘而变为金锁和宝玉结为良缘.而史湘云被改为因嫁给一位才貌仙郎不久逝世而过着婚后守寡生活.<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随着本义湮灭而被改为<拾麒麟侍儿论阴阳>.后来曹雪芹又把史湘云改为嫁给卫若兰,二人白头偕老,成为今本<红楼梦>八十回后里史湘云结局.<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随着这种新义的产生而复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产生、湮灭和复生的演变过程,也是史湘云结局的演变过程,也是<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圣经>,<公羊传>与<榖梁传>专注于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了诠释,即使是以记事为主的<左传>对此也屡屡涉及.至于后儒的此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即使<春秋>确为孔子所编撰或修订,这种对"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是以<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字讹误为前提的.本文对<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意在说明后儒对<春秋>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挖掘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汪大白 《学术界》2001,(5):225-229
葛洪所说"陈思王著<释疑论>"并不可信,所引<释疑论>文字应是他本人所杜撰.所谓<释疑论>,仅见<抱朴子>论述神仙道术时所引片断;遍考各种曹植文集及其他典籍,再无片言可见.考之文章,<释疑论>对待方士道术的立场与曹植<辨道论>根本对立,<释疑论>关于此中缘由所作的交代又与事实不符.并且<释疑论>对<辨道论>的否定表现得极为直接,也显得不合情理.考之作者,<辨道论>表明曹植属于无神仙论者,而葛洪说他是"初皆谓无,而晚年乃以为有",除此<释疑论>之外别无依据.事实上,葛洪其人素来惯于作伪,<抱朴子>托名杜撰处屡见不鲜;为抵消曹植<辨道论>的影响,进而宣扬神仙道术,葛洪托名杜撰<释疑论>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林杰 《中州学刊》2001,(3):100-102
<子夜歌>是<乐府诗集>中一组著名的爱情诗,按照传统的说法<子夜歌>的作者是子夜.这些说法没有史实根据.<子夜歌>讲的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爱情生活,可是每首的具体思想内容又各自不同,不像是同一人所写.有两首子夜歌可以说明子夜不是人名,不是<子夜歌>的作者.种种史实说明,子夜指的是时间,而不是人名.<子夜歌>就是子夜时唱的歌.<子夜歌>是古代民歌,它的作者是无名氏,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受压迫很深的苦难女子.  相似文献   

20.
《楚辞小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从楚国早期原始宗教习俗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离骚>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屈原在经历过一系列长时间的巫术降神活动之后,再经过艺术构思写成的.<九章>、<卜居>、<渔父>、<远游>等作品大都出于屈原门生弟子或崇拜者之手.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其<高唐>、<神女>诸赋则奠定了汉赋散文化的基础.而汉初的郊庙歌辞亦源于汉乐府及其对楚辞的承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