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大革命后,妇女的地位迅速提升.法国妇女不但赢得了生存权,也赢得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权力.斯达尔夫人和乔治·桑就是在这种时代精神氛围下,从女性的审美视野向人们展示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气质.要言之,斯达尔夫人和乔治·桑所表现的精神气质建立于浪漫主义基础之上,其文学审美融合了女性反叛社会、追求自然、崇尚理想主义等自由信念,从而构成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独特的女性审美视野和基调.  相似文献   

2.
江户幕府末期,松代藩(位于长野县南部)的学者村上英俊(1811~1890)开始讲授法语和法国文化。出于外交、政治、军事方面的需要,长崎的“通辞”(翻译)们开始学法语。至于日本文学与法国文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1868年至1892年。1889年2月11日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在接连不断的“转向”和对各种新潮理论的追逐中,越来越远离文学实际,远离文学的基本问题,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呼唤回归对诸如文学存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特征论等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阐释,从而对现实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发展除自身内在因素以外,还受他国民族文学外在因素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艺术方面的内部研究转向文学的外部及文学与文化关联方面的研究和文学与文学间的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成为文学全球化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对比研究中美两国文学发展史中受民族组成成分的影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的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以及文学全球化过程中输出与输入所产生的融合与排斥效应,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时期进一步澄清民族独立性与“西化”的悖论关系,走出误区,积极投身到文学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以求在文学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最大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态度和理解观念也随之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那么,如何把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培养文学学习者的文学能力,实现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就扮演者责无旁贷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信息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步入网络时代,在此背景下,网络语言的生成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化信息内容,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对此,该文立足于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及特性,着重分析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路径,旨在推进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实现以汉语言文学弘扬我国文化的作用效能.  相似文献   

7.
宋刚 《日本研究》2008,(3):80-82
大正末年至今,“私小说”这一文学表现形式一直活跃于日本文坛。而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正是私小说的源泉之一。因此,看清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理解私小说,乃至打开日本人心理之门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是如何被日本文坛所接受的。本文认为,1891年末到1892年初在森鸥外与坪内逍遥之间发生的“没理想论争”的结果之一,就是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被日本文坛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当时,意大利尚未完全统一,意大利的传教士只能混入葡萄牙或西班牙传教士中间来到日本。鉴于此,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未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代东京外语大学设意大利语专业。最初,学意大利语旨在贸易,并非为了研究文学。欧洲的正统教育是,必须学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由于教育的差异,受希腊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意大利文学,没受到日本的充分理解。明治时代,日本主要通过英文来了解意大利文学。在日意比较文学方面,关注较深的是但…  相似文献   

9.
汪介之 《阅江学刊》2010,(6):108-113
俄罗斯学者米.巴赫金的治学领域宽广,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俄罗斯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遗产是巴赫金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孕育、生成和发展的主要资源,但他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一份题为"中国文学的特征及其历史"的提纲中。巴赫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确认从事一般文化与文学研究、探索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规律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把握,这其实是他在观照东西方文化关系和思考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时必然形成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陈松青 《唐都学刊》2007,23(1):11-14
文学史教科书与相关问题论述中皆认为:“汉代文学沦为经学之附庸”。实际上汉代经学对文学影响存在两面性与有限性,汉代文学不存在沦为经学附庸的事实,汉代学者对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附庸说”隐含着对文化学术与文学关系的错误认识。客观考察分析可知,汉代儒学与文学的演变,大致说来,从同幅共振趋于失衡;两汉儒学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巨大,但它没有左右汉代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汉代文学没有沦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徐艳萍  谢娟 《唐都学刊》2009,25(3):118-121
如果在超越狭隘民族立场的前提下去看待世界文学或人类总体文学进程,就会发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整个文学发展系统是由全人类各民族文学共同交织而成的网络,是一个文学共同体或文学时空联合体.国家民族文学的本土纵向继承和不同国别、族别文学传统之间的横向借鉴的合力共同构成了文学发展总的动力.泰戈尔的诗歌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诸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而他们的作品,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从而揭示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田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1-102
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中,赞美女性、贬抑男性的性别观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就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爱情文学发展的始终。可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性别观对中国爱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逻辑性,因而应该通过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学取向的"多样化"和"主旋律"及文学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来彰显这种逻辑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学人民性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引导文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石 《日本研究》2009,(1):86-89
综观日本明治维新后至现代的文学史,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许多文学巨匠开辟了日本文学一个又一个的崭新局面,而这些近代文学大师,都在不同程度受到过寒山的影响。寒山虽然对中国文学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更几乎是没有影响,但是在日本,他不仅对日本古代的宗教、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近、现代文学的影响也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16.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呈现丰富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施永秀 《探求》2003,(1):63-65
流行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说明市场效益机制、大众媒介的渗透、世俗化娱乐消遣的倾向对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使文学走近了大众,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消费,但文学蒙受了重创,作家与批评家应正视这些现象,保持理性,引导与提升文学的人文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文学站在新世纪的门口-九十年代上海文学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 10年来上海文学作品的审视后认为 ,90年代是上海文学众声喧哗、杂语狂欢的时代 ,不仅人们的消费、文化价值趋于多元 ,文学自身也趋于多元。在不同文学观念影响下的各种文学争相发出彼此对立、互相矛盾的声音。这是一个自说自话 ,谁都在争夺话语霸权却谁也不拥有霸权的时代 ;一个文学渐渐边缘化却由此争得了自由空间的时代 ;一个文学秩序混乱却充满着发展生机的时代 ;一个文学发展选择机会太多却又无法正确选择的时代 ;一个虽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却最终还是 50年当代文学史上最好的时代。也许这就是上海文学 ,乃至中国文学走进文艺复兴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高翔  薛勤 《求是学刊》2000,(3):95-100
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论争,就其性质类型而言,可分为探索文学发展方向、研究文学内部结构因素诸方面,且具有相应的地域色彩,前者又可分为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现实道路两个层面。两地论争的异同,表明了作家、批评家为地域文学建设所付出的艰辛而巨大的努力,并显示了其特有的文学史价值意义。而两地区文学社团的涌现,回应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其活动方式、人员构成、规模影响、政治色彩、理论主张有异,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整体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