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对老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教学,学者、艺术家与高校学生的对话推广,以及青年演员的个人专场演出,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致力于为昆曲遗产续写传承谱系,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发挥推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而守护昆曲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则是守护昆曲遗产的核心任务。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艺术境界,是昆曲自身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从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艺术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彰显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彰显自己的文化自信,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不会失去其本真,昆曲才有大好的希望和前途。  相似文献   

3.
《中国昆剧大辞典》具有 3个特点 :展示了昆曲发展的历史 ;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史料性 ;研究和赏析相结合的体例 ,使大辞典走出“象牙塔” ,走向广大的昆曲爱好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是中国的骄傲 ,人类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顾正志 《金陵瞭望》2011,(17):22-25
2011年5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十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李鸿良获得了第25届梅花奖。他说,这个奖他等了34年——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授予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北京从明万历年间便成为昆曲艺术的重镇和中心之一,在宫廷和民间出现了持久的广泛流播、大红大紫的局面.其后虽然屡遭磨难,仍爝火不息,成为昆曲艺术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7.
原生环境是戏曲艺术的“前生因”,并直接铸就戏曲艺术的文化特征。丧失地方性也就丧失了文化特征,而不具备文化特征的平庸艺术形式是缺乏辐射力和生命力的,也不可能成为全国性剧种或世界文化遗产。因此,任何试图割断昆曲艺术与它特定存活生态之间血肉联系的行为都是极不理智的,“泛戏剧化”趋向已经并正在对昆曲保护传承工作产生严重的干扰危害。必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的基本精神,就昆曲艺术植根吴地因而与生俱来的文化特征加以认真的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昆曲遗产的准确思路和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军,国家一级演员,专攻小生,人称"昆剧王子",2004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被公认为当今昆剧青年演员中的领军人物;曾获上海白玉兰主角奖、上海市首届小剧目汇演戏剧类优秀剧目奖、全国昆剧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联合国促进昆曲艺术发展大奖"等一系列奖项,异荣膺上海市第二届"文化新人"称号。  相似文献   

9.
乡村遗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有关的话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运用CiteSpace软件,以201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乡村遗产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对国际与国内乡村遗产的研究进展与热点演进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上看,国际与国内乡村遗产研究发文量均呈上升态势,美国、德国、中国等国主导着乡村遗产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学科背景来看,国际乡村遗产研究分布在环境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呈现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国内乡村遗产研究基于文化学、建筑学、旅游学等学科基础,具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在热点演进趋势方面,国际乡村遗产研究热点整体显示出“从顶层的政策制定到基层的社区参与、从乡村遗产保护衍生出乡村遗产旅游、从乡村遗产具象化为传统村落与农业景观”的研究趋势,国内乡村遗产研究热点演进总体呈现出“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复兴-文化自信-遗产活化利用-乡村振兴”的演变趋势。研究认为:未来乡村遗产研究要深刻认识乡村遗产保护和利用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对乡村遗产进行科学界定,从而...  相似文献   

10.
我们究竟在古典传统上下的工夫大还是在新编改良上下的工夫大?昆曲界被列“遗产”的这5年里,从职业剧团到业余曲社一直都在轰轰烈烈做遗产的买卖。国外的从国内趸货,国内的则向海外发货。在苏州“第三届昆剧节”上的剧目都是新编改良戏,可能参与创作的人们要做当代的魏良辅,梁伯  相似文献   

11.
昆剧是从昆山腔起始,经过昆曲的研制成功,最后才形成或发展而来的,它是吴地历朝历代多种文化的结晶.昆曲不是魏良辅一人独创,而是综合发挥了当时许多戏曲家与戏曲音乐家的集体智慧而成的.梁伯龙<浣纱记>也并非第一本昆剧.昆剧有固定剧本,而且它的文学水平甚高,是地道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古典名剧《看钱奴》改编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莫里哀的《吝啬鬼》问世前 4 0 0年左右 ,中国就有了反映吝啬鬼形象的剧本《看钱奴》了。笔者以“一为二不”为宗旨将之改编的昆曲本 ,作了“昆剧走向观众 ,观众走近昆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王雷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获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兼社会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基地教育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常务理事、辽宁教育史志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4.
昆剧问世伊始,昆山派迎合士大夫、贵族文人的审美情趣,开创了典雅骈俪的一代剧风,而萌起于丝绸之乡的吴江派奋起为昆剧的市民观众代言,以“本色”理论对昆山文风予以否定。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昆剧所内蕴的二元社会属性即贵族性、市民性的和谐共处,苏州派从而得以最终完成雅俗共赏的昆剧终极风范,从而显示了吴中昆曲派的无比魅力。  相似文献   

15.
苏州是个园林城市,已有9家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又是昆剧故乡,昆剧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存在形式截然不同,但艺术上的同构,使它们一开始就难分难解,构成了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哈尔滨作为黑龙江东北老工业基地,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有着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同时它还是全国十大缺水城市之一。以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提出的《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为依据。界定中国水工业遗产的范围,并且立足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国内兴起的工业遗产保护浪潮的现状,从哈尔滨城市本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以及哈尔滨水工业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中,水工业遗产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利用水工业遗产所具有的广泛的历史、文化、科技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探讨在哈尔滨重视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哈尔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秋十月,花艳枫红,古城苏州披上节日盛装,“庆祝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暨纪念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活动于11月5日在这里拉开序幕。此次庆祝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承办的。这次活动除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安排了全国所有昆剧院、团的梅花奖演员经典剧目展演以  相似文献   

18.
在昆曲问世之初,太仓王世贞以其曲学论著《曲藻》和传奇《鸣凤记》为昆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曲藻》涉及了与昆剧相关的诸多重大论题,开了昆剧理论批评的先河。《鸣凤记》选择了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以真人真事入戏,表现了剧作者全新的创作观念,开创了“时政传奇”也即昆剧“现代戏”的新门类。  相似文献   

19.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热门新课题,不仅带动了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也彰显了工业遗产包涵的历史、技术、社会、艺术和经济等综合价值。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见证,工业建筑遗产也蕴藏巨大的文脉价值内涵。文章提出结合城市文脉传承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策略,将对国内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文脉传承发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四十年了。毛主席在《讲话》中对继承古代文学艺术遗产问题曾做了这样的指示: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