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水诗与"物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7,34(6):124-130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山水诗创作。并且,后来的批评家们在刘勰"物色"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意境"说。  相似文献   

2.
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主张,如今我国教育界提倡"五育融合",赋予了"五育"新的时代理念与内容,尤其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方面,"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该文介绍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概念及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并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利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茅盾的中、长篇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而对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却除了《林家铺子》《春蚕》等少数几个名篇常有提及之外,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茅盾开始中、行篇小说创作不久,也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成为他的整个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作品,以生花妙笔揭示了各式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绪,从各个侧面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时代面貌及其发展进程。它们是作家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来看,我认为可以把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以198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为据):从1928年2月完成第一个短篇《创造》到1929年2月完成的《昙》——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前五篇,属于第一阶段;从1929年11月完成的《陀螺》到1930年10月完成的《大泽乡》——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第六篇到第九篇,为第二阶段;从1931年10月发表的《喜剧》到1948年完成的最后一个短篇《春天》,为第三阶段。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分别作一些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辉煌,使紧随其后的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显得相形见绌.但历来对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批评往往疏于对其进行动态的观照,也忽视了其自成格局、自成风格的一面及其中所包含的创造性成分.实际上,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均有所推进,特别是一些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表现出与生活同步的作品的出现,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符合规律的发展趋向.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美学气象上较之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落差,主要在于"小说"观念的陈旧,新的审美内容为旧的艺术形式所束缚,归根结底则是因为受到宋代历史文化,包括社会形态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孔焕周 《学术交流》2004,16(4):147-151
抗战时期,老舍先后创作了九部话剧。讴歌民族英雄、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批判犬儒主义的人生哲学、探索中国新文化出路的文化分析,是其思想内容的两大特点。"出走"的情节模式和对照的人物塑造手法,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而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开拓性的题材和新颖性的形象系列,扩大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穿透力,对于老舍后来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不应漠视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拉金德尔.辛格.贝迪是著名的乌尔都语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现代乌尔都语文学史上的四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本文是作者在通读《拉金德尔.辛格.贝迪作品集》和《贝迪的十篇最佳小说》原文文本的基础上,对贝迪的小说创作进行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从长篇起手的。在写了《幻灭》、《动摇》和《追求》后,方写出短篇小说《创造》。他曾说,短篇小说的作法是和长篇不同的,它应该是横截面的写法,但由于觉得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剪短,因此作起短篇比长篇还要吃力。结论是:“我不会写短篇小说”(《我的回顾》)。综观茅盾的四十余篇短篇小说,我们的印象是如下几点: 首先,作者还是坚持了文学要反映人生、改良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始终把文学的社会意义放在首位。因之选择题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他反对那种把一眼看见的题材“带热地”使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贡献和剖析传统文化心理的创作追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复仇》《庙与僧》和《异秉》的重写象征着他小说创作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应和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大变化.从“重写”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纠正了当前研究中对汪曾祺的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汪曾祺被遮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韩春晖 《学术交流》2007,(5):180-182
《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伟大的戏剧天才尤金.奥尼尔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奥尼尔对上帝的质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在这部剧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一创作意图的实现则是建构在对《圣经》文本进行原型引用的基础上。《送冰的人来了》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众多暗示、隐喻和象征,一如《圣经》故事的惯用技巧,而且在标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也与《圣经》联系密切。在该剧的创作中,把《圣经》的内在精神融入到了作品的人物性格里。除了主要角色外,次要人物也都有着《圣经》原型,并且,他们对中心人物的形象起着鲜明的烘托作用。尤其在对剧中原型人物的解构和重塑中,奥尼尔揭示了神的缺席,也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1 -1916)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一位杰 出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生 于美国,长年定居英国,最后加入英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 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文艺评论论 著。 国际题材小说是詹姆斯创作生涯的主 要成果。小说大多以欧洲为背景,描写美 国人在欧洲的经历。其中较著名的有《美 国人》、《苔茜·米勒》、《一位女士的 画像》、《使节》等。国际题材小说的主 题之一,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超越精神, 小说中所反映的这种超越精神可以具体概 括为:开拓、进取、追求、赶超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波特向读者展示了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一天在病床上的心理活动,并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意境空白。本文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探寻小说的创作风格,挖掘其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是从课程观的角度做思政,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领有机结合.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资源,挖掘其思政内容、发现课程育人重心、思考育人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课堂,实现无缝衔接,对当下"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德育""美育"融入《微电影创作》课程的路径,以期在微电影创作课程当中逐步实现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14.
《邱园记事》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丽梅 《社科纵横》2005,20(1):184-185
伍尔夫的小说《邱园记事》是伍尔夫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作品 ,既有传统小说的影子 ,又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初次实践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 ,并对以后她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谢琛 《社科纵横》2004,19(6):135-136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一篇曾引起激烈争论的短篇小说 ,自发表之日起各界对它是毁誉参半。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以村干部群体为主的诸人物形象 ,揭示作家流露出的反封建思想残余的潜在意识 ,从而发掘赵树理发现问题和体恤农民的复杂创作情感  相似文献   

16.
在禅风炽盛的明清之际,黄宗羲强调儒者"作文不可倒却架子"。首先,在对当世儒者所撰塔铭的批评中,黄宗羲认为"启众信、备僧史"理念统摄下的塔铭写作有失儒者气象,文章往往雅俗相乱。其次,在自身塔铭创作上,黄宗羲的儒者本位意识也有所投射。论及僧诤时,他善于借儒者之例批判禅林门户之见;为逃禅者作塔铭时,他着力凸显塔主"外禅内儒"之精神实质。以黄宗羲的塔铭批评与创作为中心,可解读其"作文不可倒却架子"观的内涵,并可感受当时儒释交游之张力。  相似文献   

17.
郭昕 《社科纵横》2005,20(3):146
韦伯是当代音乐剧大师,他创作的音乐剧《猫》、《星光快车》、《约瑟夫和神奇彩衣》、《耶酥基督超级巨星》、《艾薇塔》、《歌剧院的幽灵》等都已成为音乐剧中的经典。他为这些音乐剧创作的音乐在全世界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正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韦伯的剧创作也为我国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周密 《日本学刊》2004,(3):121-131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可说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 ,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王桂荣  龚宏 《学术交流》2008,(2):163-165
"展示"与"叙述"是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的话语形式.判断一部作品的叙事话语是"展示"还是"叙述",一方面要看作者创作时是否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看作者对叙事对象是否进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因为,"展示""属于通过状态、事件的细节性、场景性的表现,并以最有限的叙述者介入为特征的类型",而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小说文本恰恰具备了"展示"这种话语类型的文本特征.所以,我们说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都是以"展示"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本创作,二者在叙述话语上具有可比性:对叙事对象都进行"隐匿式"的文本叙述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特殊地位的重要作家,其小说《林中之死》是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本文运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该小说进行探讨,揭示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言辞形式上的潜在联系,以期对它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技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