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封建化进程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早期土地为公社公有制度逐步为封建私人占有制度所取代.自由农民或因国王赐地而丧失土地,或为寻求安全“委身”于领主而交出土地,经济上、人身上依附于领主,或因在司法上受封建主的审判降低了身份,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加强.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兼并盛行、班田制遭到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寄进”、“分封”两种形式和途径,形成了自下而上层层依属的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封建领主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家族制控制和依附关系;以家族制方式筑起来的幕府政治的基础——武士集团,形成独特的武士道德观念。与西欧封建庄园领主制相比,这些都成为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的突出特点。深入分析这一特点,有助于把握日本封建社会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延续。在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之下 ,实行严格的土地属最高封建领主一人所有和严密的份地制 ,限制了农民内部更大的阶级分化 ;实行的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的制度 ,模糊了农民对土地所有制的观念 ,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土地的私有 ,使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成为不可能 ;采取平分土地与平分负担相结合的制度 ,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离开领主土地的自由 ,使农民世世代代地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之上 ,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阻碍了商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更难以兴起 ,结果使新兴的生产关系—地主经济难以产生 ,导致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 ,使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处于迟滞发展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对广大农村形成过两次冲击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2至14世纪时,由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这样一种经济关系逐渐向农村渗透,由促使封建领主将劳役地租折算成货币地租为始,从而对农村的封建经济起着侵蚀和瓦解作用,引起了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小农生产和小农家庭经济成了14、15世纪西欧农村的基本经济模式。文中以大量的材料,分析了农奴所交地租及负担其他杂役情况,折算成货币地租后对农民和领主所带来的利和弊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经历过多次改革,出现过几次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景象。本文准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改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一些探讨。一我国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奴隶制经济日趋衰落,逐步被周王朝所代表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取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农业劳动者由奴隶身份变为农奴身份。周王朝把土地和农奴分封给诸候,特别是“井田制”的出现,促进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治维新时期的地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依附于封建主 ,被束缚在土地上 ,按时缴纳年贡。贡租是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农民除了要缴纳占收成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实物地租外 ,还要缴纳十几种杂税和履行各种义务。明治维新后 ,由于打破了藩界 ,取消了关卡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可是在农村 ,旧的封建贡赋制度仍然存在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认识到 :“租税是建国的根本和关系到民心向背的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 ,明治政权建立不久 ,便迫不及待地要改革封建的贡赋制度和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度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扩大财源。总之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 ,使封建生产关系基本解体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近代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黑劳士的阶级属性在史学界历来多有争论,既有持奴隶论者,也有持农奴论者,还有些学者持折中观点,认为黑劳士是介于奴隶和自由之人间的依附劳动者.黑劳士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和家庭,因此,他们不属于奴隶阶级;另一方面,黑劳士的生产特征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农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仍有明显差别,因此他们也不属于农奴阶级.实际上,黑劳士是封建经济关系下的独立小生产者,属于封建依附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8.
我国封建社会在春秋战国之交,产生了由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的转变。这种经济制度转变的基本点,在于土地制度的改变,以及由此必然引起的剥削形式和剥削关系的改变。从此,以土地自由买卖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土  相似文献   

9.
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元性表现在: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的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共处。这种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与文化各要素内部以及相互间的异质性产生了特殊的开放性,最终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初封建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本文从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以及土地占有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指出土司制度下的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应该是封建领主制经济。同时指出明末清初生产发展下出现的土地私有是湘西土家族地区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封建庄园是封建社会一种大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单位,是无论在西欧还是中国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本文拟对中、西封建庄园进行比较,弄清二者的差异,着重点在探讨中国封建地主庄园的一般特点。一、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考察中西封建庄园,必须先从土地所有制着手。我国的封建庄园的土地是地主私人所有制,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则是领主等级占有制。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是由国王或上一级封建主封授的,所有权属于最高封建主,受封者得到封土  相似文献   

12.
西藏在一九五一年获得了和平解放,但是,直到一九五九年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和进行民主改革以前,仍然是一个处于农奴制度阶段的领主庄园制社会。 在西藏,农奴主阶级和农奴阶级森严对立。只占西藏人口百分之五的农奴主阶级即三大领主——原西藏地方政权、寺庙和贵族,却几乎占有全藏土地,大部牲畜和农具。 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奴阶级,称“差巴”和“堆穹”,没有一寸土地。差巴和堆穹是由封建土地关系产生的等级划分。种差岗份地①的农奴叫差巴,译意为支差的人。没有差地,只是农奴主及其代理人给予若干克②土地耕种令其服劳役租的人通常  相似文献   

13.
西欧封建制是建立于中世纪的社会政治组织 ,它产生于公共权力危机与地方权力崛起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 ,拥有一定的时空范围 ,既包括土地封授建立起来的封君封臣关系 ,又含有从采邑分封中所体现出来的领主与农奴间的封建附属关系 ,它是孳生于日耳曼人国家中特定的司法政治制度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此后在"五种社会形态"框架内,此论更成为流行说,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有别于封建领主经济的地主经济.以及不同于分封、世袭的贵族政治的僚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长期延续的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西欧、日本有典型表现的封建化三特征--农人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权多元化,中国秦至清的大势与之背反.故秦汉至明清冠以"封建社会",显然不得要领,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似可昭示其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又可简称为"非封建"的"皇权时代".  相似文献   

15.
关于聚居在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先民的社会形态,《土家族简史》(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简史》)有过概括性的论述,认为唐宋时期土家族的经济是“封建领主经济”,实行农奴制;元末明初,土民私人占有土地已经出现,明末清初,土地买卖更加盛行,封建领主经济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土司时期,土家族聚居地区所建大小土司数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个土司,必然各有各自的个性。那么,容美土司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呢?由于前史未详载,本文对容美土司社会形态的考察,主要只能拘限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  相似文献   

16.
俄国的东正教会,是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的国家教会。它与西方基督教会不同的特征,正如列宁所概括:“教会象农奴般的依附于国家,而俄国公民又象农奴般的依赖于国家教会”。分析沙俄国家教会形成的历史过程,从广泛的背景来考察它的御用性和  相似文献   

17.
西藏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在和平解放前是非常落后的。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均被三大领主所垄断,占总人口9s%以上的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的教育基本上处于以贵族教育为主的寺院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寺院教育、官办学校教育和私塾教育。西藏的喇嘛寺院不仅是学习研究宗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的社会阶层有贵族、自由民、农奴、家奴、宗教神职等5种,包含7个等级。等级社区主要有召庄社区、傣勐社区、滚很召社区。各等级社区的职能不同,并与各等级所属阶层相关。等级社区各阶层之间的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土司制度对桂西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起源于北宋,完善于元明,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唐代的羁縻制度则是它的雏型。从北宋皇祐年间开始至民国而亡,土司制度先是在桂西出现,而后延伸到桂东,持续了近千年。这段历史,既是桂西从奴隶制的部落酋长时代向封建制的农奴领主以及封建地  相似文献   

20.
马曜同志领导的联合调查组,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是封建领主制的结论,并向地委和省边委提交长达10万言调查总结报告。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西双版纳封建领主经济不同于封建地主经济的特点,又协助思茅地委,提出了有别于内地土改的和平协商方案,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西双版纳的民主改革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