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和文学大师 ,其作品包涵的思想及其文艺观对 2 0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总是永远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当教条式的逻辑形态粗暴侵入文学取厌于读者之后,议论成了“文学的不受欢迎的人”,读者如是说,评论者如是说,文学大师亦如是说,大有欲扫地出门而后快之势。然而,事实上是扫不出门的,因它原本就是文学作品的组成要素,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定的地位、功能及运行规律,只是一些作者不慎或故意把它面目弄得丑陋难堪了。本文试就其实质、功能和规律作一粗浅论述,以勾画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30、40年代的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大师”级人物。沈从文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下大量的批评文字。作为“大师的批评”,沈从文的批评文字的确有独到之处,但其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个人艺术趣味对其文学批评的制约;对左翼文学现象作简单化排斥、抵制所反映出的批评家学术立场的缺失;对理论的轻视与排斥所表现出的轻理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对我国山水田园文学的勃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诗人,在他们的创作中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差异作一番比较,是颇有意义的。本文拟从审美对象等儿方面对陶谢诗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6.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法国现代著名作家,195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处在现代派文学异军突起、现实主义文学受到强有力冲击而面临巨大挑战的叨世纪西方文坛,以其独异卓绝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深入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这里仅试图对莫里亚克小说创作在题材方面的一大显著特征——以家庭为中心题材,对现代西方社会资产阶级家庭的丑恶内幕展开深入挖掘、剖露,作一粗略探讨,以期发现莫里亚克对对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毋庸置疑,莫…  相似文献   

7.
钱澄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其诗文尤负重名,被誉为“诗歌古文满天下”。但因本人参加抗清斗争,诗文中又多当局忌讳之语,乾隆年间曾被禁毁,因此其诗文成就世人知之甚少。文章对钱澄之的文学主张、诗歌、散文的创作分期、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作梳理和探究,对其文学史地位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8.
作为京派文学沙龙的朱光潜慈慧殿读诗会,广受关注,但学界对其描述并不很准确.根据一些原始材料,对这个沙龙发起的缘由,起讫的时间及原因,参与的成员,以及具体的话题、内容作了较详细的梳理,以恢复一个文学史事件、场景的原貌.无意于对京派的文学观念作出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9.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将汉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作过比较,把他们当作人性的两大典型。现在我们比较的是性格基本相同的两个人物——贾宝玉与聂赫留朵夫。这两个人物是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与列甫·托尔斯泰的文学创造。对于贾宝玉、聂赫留朵夫两个典型人物,及两位作家创造典型的方法的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世界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文学典型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两位文学大师创作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的编辑思想、实践为核心,以他们编辑过程中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对文学“真实”的重视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文学守望,以期映现他们的学人情怀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东西方对抗语境中如何加强东方文化、文学的对话力度,是一个值得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认为,加强中日双边比较文学的研究,从中抽象、读取出东方文学的审美特质,进而同西方文学乃至西方中心主义展开对话,达到互识、互证、互补的目的,从而最终消灭对峙,达成对文学本质的汇通、认同。文章通过分析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性质,以日本文学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他者,以此来观照中国文学的特质,透析出东方文学的一般性规律。文章还进一步从中日两国间的地缘关系、悠久的文化往来和影响关系论证了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同时清算了在既往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和流弊。主张不要一味地拘泥于基于事实关系的“影响研究”,应该辨证地从“平行研究”、“阐发研究”等方法论着手,拓展新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榆林地方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榆林历代和建国后地方文献情况的叙述,试图对榆林地方文献的全貌和发展历史作一大体勾勒。分析了建国后榆林地方文献的特点和不足。对今后榆林地方文献发展方向作了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努力阐释一种世界文学的观念.这种世界文学要求摆脱传统上包容一切文学的总体性渴望,要求将它自身理解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文学,由这个世界接受和创造,面向这个世界市场,面向这个世界而不是下个世界,同时在文学其他可能的、尤其宗教世界性问题上不表明态度.最后,这种世界文学要突出文学创造世界的力量,创造替代性世界的力量.尽管这个观念是一个不完善的定义,但是不完善却一直会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文学”指的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这些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在90年代后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史料中,由于时代语境的重要变化,“主流文学”又经历了一个不断被改写、强化或质疑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些文学史著作的多元立场,使原有的文学史定论“重新”成为一个被讨论的对象。这就需要清理这些知识分歧,还原深层次的历史活动,讨论“重写文学史”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文学史的“重写”,实际反映了社会与文学意识形态在转型期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学科的重组和建设,将会经历一个深刻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了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指出比较不仅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而且召唤着比较文学的范围;其次批评了三种比较文学的学科观,提出比较文学的学科应定位于与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诗学相等的学科地位,它尤其应与文学史相对应。最后,试图指出比较文学更名为“文学网”,也许更合适。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学科本身的定位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等有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今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观点的辨析以及可比性问题实质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萨福的三首诗与《诗经》的三首诗作了文本细读,结合意象分析、文字学分析等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将普罗米修斯盗火与鲧窃息壤作了神话学、文化学比较;并从民族宗教伦理、文学人物塑造的角度探讨了安提戈涅与聂嫈之死,试图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对古希腊文学与中国先秦文学作一番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体系内加以考察,指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即古代中国是世界文学的摇篮之一,中古中国文学丰富多彩光辉灿烂,近代中国文学历史较短成就不高,现代中国文学正在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