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散文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平易疏畅、纡徐委婉,极富阴柔之美的"六一风神",而他的另一面,多于年轻时所作、体现其刚正忠直个性,既接受司马迁传记文学"好传畸人"手法影响,又深受韩愈雄奇奔放文风熏陶,所形成的雄奇劲健,深得壮大阳刚之美的散文风格,虽非欧阳修散文风格之主导,但独具特色,别有风貌,共同成就欧阳修散文多元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下中国散文研究面临的窘境,王兆胜秉承以自然为本位的文学观和尽善尽美的批评观,具有起衰振弊之功;其散文批评有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平淡宽容的个性化批评风格,飞扬灵动和准确精彩的语言;其散文理论研究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开阔的视野。努力进行"史"的建构,科学、规范、严谨、创新是王兆胜散文研究的要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晋书>评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从"宏"与"丽"两方面来概括陆机诗文的风格.后世对陆机文风的评价,无论褒贬多从"丽"着手,而关于陆机散文的"宏"风格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意图深入文本分别从建功之企向、迁逝之悲、生命之思等三方面来分析陆机"宏"之文风,探讨陆机在散文发展史上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2-115
苏洵自称其文"得乎吾心,成于自然",而实际上,苏洵的文章也有刻意锤炼的一面。他文章中对立要素的平衡与统一是一大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苏洵之文,确具构思之功。这一特色表现在风格、修辞、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具体展示为犀利与委婉、雄刚与温淳、工整与变化、凝练与生动的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使苏洵散文呈现出平衡美,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散文而别具风貌。苏洵散文之所以具有这一艺术特色缘于苏洵所处的文道和谐的政治时代、置身的三教合一的思想环境和自身的落拓旷达的性格气质,此三者的合力造成了苏洵散文风格、修辞、结构和语言的两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散文批评观形成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语境中,融合社会现实、域外文化和本民族传统三个维度的合力而成,表现为旧中寓新、中西交汇、新质萌生,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带有鲜明的现代转型特征与创新特质。其对"文道"关系、文章之"法"、言文一致、文体概念等都有独到的观点与看法,在散文批评理念上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特别强调创作中的"灵感"因素与"自我"品格,在散文创作主体上追求独立性;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有着不同阅读"期待视野"的读者群体,在散文接受主体上突出大众性;要求散文的表现形式突出"形散"、创作主题强调"神不散"、意境风格追求情理交融,在具体创作方法上体现了现代散文的风格特征,这些已经具备了现代散文批评的理论要素与理论品格,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独立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邓锡斌 《兰州学刊》2011,(11):123-126
虞集诗歌主张"宗唐复古",既是出于乡学及师学的诗学渊源,也是时代更替,革新宋诗的要求,更是虞集自身博采众长,亦此亦彼的个人诗学取向的实践结果;具体体现则在于:一是诸体皆备尤长七律七绝,诗歌风格间学李杜,而时有魏晋隐士风度。二是格律精深,法度严谨,对仗工整,注重炼字炼句,自喻汉廷老吏。  相似文献   

8.
处于"过渡时代"的梁启超,在演绎中国现代散文发生的多幕剧中,扮演着一个多有作为的主角。最具有散文文体史意义的是梁启超的"文界革命"。"文界革命"在他这里不只是一种倡议,一种构想,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其要义是内含的"欧西文思"和形制的"流畅锐达"。就具体的文体实践而言,梁启超在论说体散文、新闻体散文和记游体散文等方面都有文体史意义的建树。梁启超在"文界革命"这一时代话题的表达上实现了知与行的协同,使之成为"五四"散文的直接而重要先导。  相似文献   

9.
虞集乡里考     
乡学家学是虞集思想学问的重要来源,而家园之思更是虞集诗文作品的一大主题。文章通读细读《虞集全集》作品并钩沉其他历史文献中论及虞集乡里的有关资料,对虞集及前先人籍贯迁徙过程进行梳理,重点考察在虞集诗文中屡屡出现的会稽、雍州、仁寿、成都、吴门、长沙、崇仁等地,为进一步的虞集思想、文学、文论研究提供最基础的生平研究资料及考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发展中,散文字句篇章等形式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唐宋以来,散文在篇章结构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唐宋派能够通过学习唐宋古文,总结出散文篇章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唐宋之前,汉代则是文学创作中字词运用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七子派学秦汉文只看到字词之丰富,体现于创作中只能字拟而句摹。前后七子与唐宋派设定的学古目标不同,但学古的趋向存在一致之处,茅坤、王世贞等都很注重作家之意境、风格与"法"之关系,他们所谓"法",即能体现作家审美风格的修辞法则,其理论本质是对古代散文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从写作思想、创作风格、感情表现以及作者的文人气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找出了其文化、艺术渊源,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散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周氏兄弟散文的比较长期以来是个学术热点,但其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迄今尚未被充分发掘出来。以丰富的风格学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进行研究,是周氏兄弟散文比较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应具体落实到相同(近)散文体裁的比较,从文本肌理的几个不同层面逐一辨析风格形态,并以探讨创作个性和体裁、时代、民族、区域诸因素在散文风格形成中的关系为契机,考察周氏兄弟散文风格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艺术魅力,揭示其独创性贡献和互补性意义。周氏兄弟散文是散文风格研究的富矿,期望能通过这一个案研究探索出现代散文风格辨析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为散文风格学的理论建设略尽抛砖引玉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散文,论述颇多,各有千秋,也尽显风采。郁达夫的归结就很有见地,他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散文或散文家之深情远旨,在于贴近“散文之心”。在笔者看来,这里有两种内涵,一是散文的主旨或主题所在,二是散文乃散文家的心性折射。如此,散文史就不单是对散文发展脉络的勾勒,也是对作家心性的捕捉与感悟。这就为撰写者提出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14.
李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81-82
归有光的家庭散文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情美;二、具有"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三、具有清新质朴的语言朴素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冰心早期的散文集《往事(一)》、《往事(二)》、《寄小读者》的文本,从她的散文描写的对象、语言的风格、表现的思想主题这三方面来论述冰心的散文创作对儒家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欧明俊 《文史哲》2011,(4):107-120
古人多以内容本位、技艺本位界说散文,是本体论,还有以作者本位、本原本位、功能本位界说散文,皆具"片面的深刻"。散文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形而上者是散文之道,是本质、精神和灵魂,形而下者是散文之艺(技、术),属于技术层面。散文的定义,为是非真假判断,散文的本质界说,是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实为不同的概念。散文不仅是纯粹的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多元的散文观,各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应宽容看待,切忌以"专制"思维视之。  相似文献   

17.
周必大是南宋政治家,他不仅在政坛上光彩夺人,在文坛上更是绚丽多姿.他诗文俱佳,有诗六百多首,文两百卷,其文主体风格是"雄深博雅",主要体现在思想雄深、内容博雅、用典繁密、文笔筒练、语言流畅、行文苍劲、文体多样等方面.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司马迁散文"雄深雅健"有渊源,也与他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相关.周必大的散文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00-106
"自由抒写真情"是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其提出基于"正名习焉不察"的散文概念,继而从"写什么"、"怎么写"和"写作态度"三方面进行深化和丰富。总体上,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承袭传统文论的感悟色彩,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创作实践的真实性品格。他的散文创作观虽不宏富、深奥,却有革弊之意义,理应重视。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么佬族散文三杰"之一的作家何述强,行文风格朴实,用笔精雕细刻,在对历史、文化及生命的追问与关怀中,氤氲着"冬日暖阳般"温馨持久的艺术魅力。作家对生活内涵思索之深刻,对生命灵魂感悟之透彻,对心灵故土牵挂之缠绵,使作品在同类题材中透露着悲凉、沉重的人生体验。而与之相映衬的"幽谷"、"拙朴"、"内敛"、"简单"的文字亦相得益彰地达到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笔者拟从其具体作品契入,去感受千姿百态的生命和喜怒、哀、乐的万千情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归有光的怀人散文风格定位为平淡,具体阐释了这种平淡风格主要表现在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方面。归有光在叙事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平淡而不单调;抒情时,自然含蓄、平淡蕴藉,所呈现的“欲语还休”的韵致,将平淡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