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历史研究要不要作价值评价,历史研究作价值评价会不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客观认识,这是古今史学家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历史研究要不要进行价值评价,史学理论界基本上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史学研究应当作价值评价;二是  相似文献   

2.
史学的宗旨:把历史变成国民的精神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旨是阐述史学究竟何以应该并怎样才能实现把历史变成大众的精神财富。文章从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没有传人的事实出发,着重反省了我国史学现状中的问题,剖析了史学在向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种种挫折的深层原因。除去客观上的左倾之祸和教条主义泛滥之外,历史学家自身也有两方面值得正视的问题:割断了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割断了史学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最后,文章以较大篇幅提出了克服缺陷的方法和途径,认为最关紧要的是史学家要重视理论思维,摒弃“精英”史学;重视研究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的历史,开发族谱宝藏并从正在我国农村出现的村志中吸取养料  相似文献   

3.
一、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特点与成就 从公元前五世纪“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问世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已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其间由于受到社会政治动荡的影响,史学本身曾经有过几次变迁,但从方法论角度观察,其中变化并不显著。古希腊史学的“求真”、“垂训”原则,对政治外交事件的叙述休裁,都为后人所坚持,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发展,历史学家力图为历史研究找到科学基础,因而特别强调对史料(主要是文献材料)的批判,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建立科学的历史学。这些进展在现在看来,实  相似文献   

4.
史学     
一、在史学宏观理论研究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历史科学正越来越趋向于摆脱脱离现实的状况.近期发表的下述文章,论述了史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1、齐勇锋的《史学家应当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见《光明日报》1986.5.21)一文认为,史学要赶上时代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除了考虑学术价值外,首先应考虑社会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历史学家必须认真研究并深刻理解现实.其次,历史学家必须依靠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提出与迫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王先明当1986年聚集天津南开大学的中国史学家们正式揭橥“社会史”研究的旗帜时,人们还未曾真正从一个学科的理论高度去评判它的历史走向及其命运。史学家们最真切的感受是,在普遍的“史学危机”的感叹中,“开展社会史研究则是开创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方法论问题是历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或者在新形势下不能改进史学研究的方法,那么,历史研究工作者面对着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错综复杂、包罗万象的历史现象,将一筹莫展。既无从找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无从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更无从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对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史学家由于意识到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史学家)和客观历史过程之间的矛盾性,从而把研究重心转向主体方面来,对历史学本身的反思已成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趋向。在我国史学界,随着史学变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历史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变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的十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认识论是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探讨历史认识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现实实践活动的关系;研究历史认识的客观规律,可以指导人们深入地认识与研究历史,提高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发挥历史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应有功用。为此,本文拟就历史认识的十个特性作一粗浅的论述。一、包容性史学与别的学科不同,其内容经天纬地、无所不包。马克思种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可察,以把它们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和研究历史,终极的目的是构筑一种史学认识价值系统,这种系统的特征不论如何,必然要烙上现实价值之印。那么,就要触及历史的客观性问题,也即历史实际上是存在着两重性的。肯定存在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同时,又存在后人认识的历史,将他们在界定历史或重现历史的过程,揉掺入相符于或至少接近于历史客观性质的要求,是历史的客观。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两重性发生之源,就在于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化、,心态具有延续性、遗传性和不可断裂性的特征,又具有漂移、变化、转折和改形的特征。史学认识就在于提供上述二种特征的背景、规  相似文献   

10.
历史人物研究自古以来即深受中国史学家的重视.陈垣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历史人物研究是其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卓著.且呈现多种研究和著述形式,形成了以宗教人物为主的多样化人物研究,在人物研究上以坚守文化本位和弘扬民族精神为旨趣,提出了独到的诸多历史人物研究方法.陈垣的历史人物研究既体现了其史学思想和成就,也是其史学思想和成就的开山之基.对此加以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深化对陈垣史学思想和成就的认识及评价,也对今天的历史人物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凤霞 《河北学刊》2007,27(6):97-99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总画面,它的任务是认识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历史科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历史过程,它的任务是认识各种具体历史过程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即社会历史的特殊规律。因此,可以将哲学与史学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分别称为“哲学历史规律”与“史学历史规律”。它们是社会历史的一般的与特殊的规律在哲学家与历史学家头脑中的反映。由于人们对这两种认识的特性不清楚,常常将这两者混淆起来,在史学研究中出现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取代对特殊历史规律的探讨的倾向,或月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否,…  相似文献   

13.
关于历史认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讨论历史认识的问题,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对于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使史学在改革的现实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都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因为,第一,历史认识有自己的特点,了解这种特点,就可以弄清历史研究的任务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完成这样的任务。笫二,历史认识是多层次的,重视这种情形,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  相似文献   

14.
简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我想从下述四个基本观点来论述与阐释。 (1) 历史认识是包含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统一体,即是由史学家的历史研究活动与历史著述的结合来完成的。在这两个环节中,史学家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其最大限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钱穆史学思想的价值目标、基本内涵、治学方法作了客观的描述,指出,钱穆的史学研究,反对以西方历史规律剪裁中国历史,主张以中国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方能真切地认识本民族历史真相,进而从中找到救国强国途径,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本国历史发展的个性特征,强调正是这种特征开启了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的本质差异.文章还对钱穆史学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 《齐鲁学刊》2004,1(4):131-138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从本质而言,历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历史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能力,促使其达到解决现实问题、指导社会实践、正确把握和自觉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划分为历代统治阶级内部主要针对统治者尤其是对帝王进行的历史教育、各级学校中的历史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化)活动和其他非教育活动中的历史教育等三个大的研究层次,以探讨其在目的、对象、途径、内容、功能等诸方面的特征。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经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阎静 《人文杂志》2013,(4):87-92
先秦秦汉时期的史学批评,在促进史学发展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推动历史编撰形式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史家修养与史学价值的发展以及认识客观历史运动中重大问题的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是史学批评发展的早期阶段,本文从史学批评发展的源头上梳理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对当前史学批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争沦不休的复杂问题。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它的答案,这虽然并不正确,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很多现实问题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影子,却并不过分。所以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要了解它的过去,研究它的历史,从它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摸清其发展的趋向,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是认识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普遍采取的方法。中国进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以中国的国情为依据的,而“国情”中的最主要问题,是中国长期的历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正是世界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反映在史学研究领域,则是旧的史学体系受到冲击,新的史学理论日渐纷起.人们试图通过创立新的理论来构造史学新体系.在这之中,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以其独特的见解写出了名噪世界的代表作《历史的观念》.此书于1946年出版,出版后立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此,他的史学理论影响甚广.本文拟对他的史学理论作一评述. 一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由于历史本身具有一维性,即一去不返性,因此,对于认识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