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也经常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群体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群体意识形态既能够充当社会万能胶的作用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能发挥其社会离心力的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还可以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思想理论体系 ,对意识形态问题给予了普遍重视和关注。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对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强调 ,对于当前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哈贝马斯非常关注的问题,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功能的分析和批判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由此而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导向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内容的虚幻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运作主体之问的矛盾、意识形态诸多形态表征利益的差异、意识形态与相应社会"工具"之间的矛盾等等.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问题,有助于深入认识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并由此不断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提升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苏联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于列宁时期,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几代领导的变迁对苏联社会产生重要作用,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先导。所以,研究苏联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津 《江苏社会科学》2005,2(4):116-121
意识形态的运作集中体现了社会本身的政治特征;如何运作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实现。意识形态作为范畴独立以后,经历了由作为政治工具到自身成为社会运作机制再到被各种社会化选择所解构的变化过程,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以及如何设置适合和促成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的基本途径。文章从活动领域、观念意识以及实体利益等主要社会层面探讨了这种机制的建设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对意识形态承诺的间接兑现。  相似文献   

7.
经济理论忽视对人类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 ,认识人的观念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是理解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将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是解决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与“全面人”冲突的关键。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正确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他未说明社会何以获得一个节约国家组成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的有正面作用的意识形态。本文即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过程 ,正确、有效地把个人的观念整合成一个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6,(6):50-56
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把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西方的清教进行对比,得出西方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这些结论是韦伯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去考察三种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抛开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从单纯的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出发,来考量宗教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意识是有条件的,他没有简单、武断地将一切意识形态都理解为虚假的意识和欺骗的意识,他只是要求对意识形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马尔库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单向度的“虚假意识”,只对社会起保守作用。他的失误在于,他希图通过单纯的精神批判扬弃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商品、文化和意识形态越来越深地受到电子传播的影像影响,形成影像社会.影像成为存在与同一性的本身,影像改变了语言的指称、地位和作用,影像成为新的形而上学.传统的主要以逻辑和思辨为方法的理性意识形态逐渐为以感性画面为主要方法的影像意识形态所取代.与传统的理性意识形态相比,影像意识形态诉诸于感性的画面、强大的拍摄和制作播出技术能力,在各个方面具有更强大的控制力量,但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假意识",对社会起着"辩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卢安宁 《理论界》2008,(7):163-165
现代社会中,广告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观念与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等,在分析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广告这一大众文化和经济现象予以阐述和分析,揭示出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本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68年"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他深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文化的等多种类型。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哲学的主题,但是,我国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复杂性缺乏深刻的理解。本文意欲从社会生活的本质中把握意识形态的本源性,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及意识形态批判在本体论上所受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带有厚重的意识形态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社会转型过程都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是互为里表的过程,但意识形态本身的特性使得它基于特定的情境对制度变迁发挥着正向或者负向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分析变量,意识形态的变迁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5.
论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明社会中 ,意识形态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除了充当一定社会的维护意识之外 ,意识形态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是文明社会精神生产的重要场所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积聚地 ,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和土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不仅是对意识形态阶级特性的揭示 ,而且也是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的探究 ,是对意识形态与文明社会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生产的结晶,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影视作品通过一帧帧的影像,记录展现了当下社会生活的全貌,传递了大量的信息,更找到了与上层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有必要对影视作品进行多方面的阐述,来显现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对当前影视作品包含特定意识形态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影视作品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 《兰州学刊》2005,1(1):64-65
"意识形态"是获得社会法权的"主义"话语,通俗地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官方话语或国家精神.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功能,但其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提升社会主导价值、引领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了解意识形态的这些基本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它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复古主义思潮是某些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通常会在社会层面活跃异常,影响较大。这种群体倾向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对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起现实干预性、广泛传播等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分析复古主义思潮,研究其特点,对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主体、作用机制以及表达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组织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成为有别于民族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新主体而得到关注。社会生活的组织化与组织研究的行动论转向更为意识形态的组织论分析奠定了现实与理论基础,在当下生活中,意识形态的组织论分析视角成为阶级分析视角的有益补充而发挥重要作用。组织有别于效率追求的合法性追求,使组织意识形态成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与实现内部整合的重要力量。组织意识形态作为组织系统的表意性结构通过塑造组织成员及外界对组织的认知与认同,整合多元分化的价值理念,规范机会主义行为,能有效促成共享观念和意义共识的达成,进而使组织秩序得以不断再生产。意识形态研究的组织论视角将为组织、制度与意识形态研究提供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执政目标与任务的新认识,是执政党防止和消弭社会冲突和对抗,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执政思维的基础———意识形态起着重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执政能力的建设中,如何避免意识形态的僵化,推进意识形态整合,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纲领,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