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唐代隐逸风尚盛行,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唐人寻访隐逸乐此不疲,由此滋生出唐诗的寻隐主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寻隐诗体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的鹄的则是一贯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2.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翼鹏 《唐都学刊》2007,23(3):60-65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相似文献   

3.
刘淑梅 《学术交流》2002,(5):147-149
隐士是远离人群、远离闹市 ,不愿做官的人 ,是士阶层的一部分。由于构成隐士的标准 ,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因而有种种不同的隐士。隐士是在春秋晚期私学兴起之后产生的。隐士的产生 ,有着特有的社会基础。隐士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而王朝更替、政治昏暗 ,则往往成为隐士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指主动从政治上引退,弃官归隐或终身不仕的那部分上人。他们以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历代帝王的推崇礼待,亦为历代士大夫景仰崇拜。本文就隐士出现的原因、隐士的品德才能以及隐士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隐士出现的原因 传说远古时代,尧让天下放许由,许由退而遁於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其为九州长,许由耻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类似的传说还很多。这大概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隐士吧!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无从可考。我认为很可能出于后人的假托,…  相似文献   

5.
隐士的存在是中国古代社会既特殊而叉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结构和自然环境,因而隐士则是这个矛盾的社会所产生的一种尤其矛盾的现象。隐士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士阶层对独立人格的执着追求,同时叉印证这种追求的幻灭以及随之而来的沉沦。由于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本文拟从唐代退隐观念的基调及社会反应;退隐行为的特征及社会处境等方面作以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6.
红墙美事     
正清新的海风从浓密的树叶缝隙划过,时光毫无痕迹地在空间流淌。大学路的梧桐、红墙、黄瓦、老房子在光与影中斑驳、闪烁,如隐士般在岁月变迁中保持着自己清高孤傲且气定神闲的大家姿态。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在夏日的午后穿行这里。因为浓荫,来自海上的淡淡雾气在升腾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成为凉  相似文献   

7.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9,25(4):102-104
从文化角度解读<高士传>序文,认为其从四个方面对隐逸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一,揭示并强调了儒家思想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第二,概括了隐士发展的简明历史;第三,论述了隐士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第四,阐明了<高士传>收录人物的严格标准.<高士传>序文堪称中国隐逸文化史上的第一篇专论,标志着我国隐逸文化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8.
李红霞 《唐都学刊》2004,20(2):33-37
隐逸风尚的盛行 ,使唐代文人与隐士的交游十分密切 ,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中得到集中的反映。这一现象的产生 ,主要是基于对隐士学识修养的敬服、道德人格的敬慕、恬逸生活情趣的企羡  相似文献   

9.
重谈孟浩然     
邵明珍 《求是学刊》2007,34(2):103-108
长期以来,孟浩然一直被人们视为“隐士”和“隐逸诗人”,但其实,孟浩然深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一生都怀有强烈的入世意愿,至死不曾放弃仕宦之想,与所谓的“隐士”、“清高”颇有距离。而学术界之所以延续这一观念,或许与长期以来习用的研究观念和价值标准有关,其实不符合孟浩然诗歌及人格风貌之实际。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处士”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对隐士有多种称渭,皆各有侧重,处士作为古代隐士称谓之一,原意指居处于家中,从未有出仕经历的士人.然而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这一概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详细考察唐代处士称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唐代官制的复杂和处士概念的泛化,同时可窥见唐人价值观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07,34(4):102-108
郝经以理学著名,对其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历来较少注意。文章以郝氏文论为主并联系其各体文学方面的创作实践,探索其文学创作的渊源及其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指出郝经以金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国朝文派"为其文学基础,并上溯到以北宋中期文学为下限的整个古代文学传统,对宣和以下的宋代文学则有所贬抑,隐含有以金元文学为正统的文学史观。郝经同时继承宋金时代理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传统,重视诗赋文章的艺术表现,注重才情,表现出气格与法度并重的创作倾向。其古文继承唐宋古文家的思想与艺术传统,古体诗与辞赋则追仿汉魏六朝的风格。郝经作为一个处于复杂交错的政治、族群及文化背景中的文学家,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7,23(1):124-128
吏隐与吏隐诗主要表达了吏隐者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历史上的吏隐者有提出朝隐的东方朔、提出大隐的王康琚、提出中隐的白居易以及实践吏隐的山涛、阮籍、谢、王维等著名文人。探讨白居易的吏隐诗,闲适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其闲适乃是官场公务之余的个人放松,或者休假时闲雅、悠闲、自足的情调,与传统意义上隐士彻底的“闲”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0,16(4):63-66
传统文士在春秋战国崛起时,对道与势的态度经历了由对道的恪守到对势的依附的转轨过程。汉以后,由于儒术的强化、引导、依附权势成为传统文士人格的普遍特征。“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就是这种特征在西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显现。与文学史上其它文士集团相比,“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表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4.
胡传志 《求是学刊》2007,34(3):112-116
入金不仕的宋人诗歌从不同角度构建金初诗坛。何宏中、滕茂实等人以其刚烈的言行及诗歌感动金人,司马朴有所灵活的处世态度影响金初政要,长期滞留北方的朱弁、洪皓在南北诗坛都有积极的建设意义,高寿的姚孝锡更是引导金初诗歌向金代中期过渡。他们崇尚杜诗的艺术取向还开启金代崇杜的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5.
贺莉 《唐都学刊》2006,22(5):149-153
寒山,中国唐代著名隐逸诗人;加里·斯奈德,美国当代著名生态诗人。20世纪50年代,斯奈德翻译的24首寒山诗在美国出版后,影响极大,为寒山诗在美国的流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斯奈德在生活方式、诗歌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乃至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与寒山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是寒山的忠实追随者,但二者毕竟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因而也必然在隐逸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进而表露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魏古诗和齐梁新体,兼融汉魏清刚和六朝清丽而获得了艺术上的超越,形成了他特有的风华腴丽而清逸空灵的诗风,形成了风骨兴象兼备的盛唐真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晋武帝于泰始四年举行亲耕籍田的仪式,推行了诸如务本俭用、约法省刑、因循任下等一系列具有清静无为特点的政治举措。这是晋武帝有意模仿汉文帝的黄老无为之治,为缓和前朝所遗留的政俗诸弊而采取的手段。这些举措确实起到充实西晋国力的作用,也为伐吴之役及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对这些政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司马氏标榜儒学名教之治的表面下,黄老思想实际上推动着晋初政治的进程,并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出现了大量以直率、热烈抒发内心情感为特征的女性爱情诗。这一与儒家传统诗教相悖现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方面,唐帝国开明而开放,封建礼教较为松弛,女性所受封建束缚较少,敢于主动、勇敢追求爱情;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妇女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的重情、率真等气象,又为唐代妇女所继承。  相似文献   

20.
咸晓婷 《阅江学刊》2012,4(3):103-108
中唐诗人元稹在任浙东观察使期间广辟文士幕僚,结交僧道人物,山水游赏,诗酒文会,堪称一时之盛。元稹浙东幕诗酒文会活动具有两大时代特色,即歌舞佑酒的世俗化特征与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它既是东晋兰亭宴集传统的延续,也是中晚唐之际时代背景与文人心态的折射,更是东南地域文化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