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卢军 《理论界》2007,(7):149-150
艺术体验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因其涉及人的终极关切问题,在文明进入现代困境的当下.重提艺术体验的重要性显得尤其重要。艺术体验虽然不能解决多少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文明诟病,但是借助艺术活动的体验,可以引导人们将精神指向生命之本真,因此,艺术体验对消解人类困境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5.
刘成纪 《中州学刊》2006,(5):284-288
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是西方美学解释艺术本质的主导方式。但这种对艺术中主体因素(体验者)的强调,却导致了艺术的终结。据此,搁置主体性,放逐审美体验,让作品摆脱艺术家和欣赏者的钳制而独立,就成为一条有效的艺术救赎之路。但海德格尔从作品寻找艺术本源的方式,并无法改变艺术由人创制、为人而在的基本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审美体验对于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仍具有不可或缺性;也说明当代美学的任务不是放弃体验,而是通过现代改造,为体验者与体验对象重新确立一个可以共在的基点。这一基点,就是暂时搁置人对自然的器具性再造(实践)和情志化改造(移情),以最不具僭越性的身体与对象建立联系。由此,所谓审美体验的主体性,就是身体性;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以体去验”。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初的源头算起,生命哲学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哲学时期的康德和席勒。再往后从发展期的莫里兹与施莱格尔,奠基期的叔本华与尼采,到成熟期的狄尔泰、詹姆士、西梅尔和柏格森,后续期的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命哲学美学流派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生成”与“体验”,与此相关联,时间性与潜意识问题在生命哲学美学那里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生命哲学美学冲决了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绝对理性主义堡垒,对于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对生命超越的历程,是心灵的"探险".上帝的缺席,人类的困窘,使生命体验变得更有价值;它是一场穿越痛苦的冲刺,是有着无穷意味的精神苦旅.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不是普泛意义的体验,而是站在人生制高点上,对人类焦虑及困境的成因进行洞悉和体悟.当喧嚣与骚动的俗世令艺术家的心灵不得安宁的时候,他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的渴望便会付诸一种寻找的行动,以达到精神家园的皈依.世界永远是与理想悖行的,"诗意"必须在对生存环境的抗争中,在艺术家的心灵向大地敞开的生命体验中,才得以进射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8.
重视生命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包括诗歌在内的审美活动则是这种体验的重要手段。六朝诗学对情感问题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自然美的发现都与此密切相关。此外,魏晋玄学所确立的人格理想对六朝诗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标志着六朝诗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在新的审美理想的影响下不断提升,成为六朝诗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人生体验和人格理想构成了六朝诗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表现形式,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为有价值,这是他从美学角度对人生和世界所做的解释和辩护.他的生命关学是用狄奥尼索斯学说解释生命存在的产物,视艺术为个体生命所能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存在.尼采认为美是主体的生成,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存在之思和生命之美,也是他对存在本质和意义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0.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是国内近年来诸多美学论著中极有特色的一本。洋洋25万言,处处洋溢着作者执着的忠诚和奔实的热情,抽象的哲理思辨与华美的艺术文笔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显示着作者深邃、透切的思考和活跃灵敏的才思。书中思想的灵光频频闪烁,许多观点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纵观全书,笔者对其中以下几个特色尤感兴趣: 其一,美学视界的转换。作者开宗明义地申明:以往以对象世界为核心的美学是无根的、冷冰冰的美学,把美、美感、审美关系等等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理解物的方式理解美学,在这种美学中,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体验被忽略了,审美的本体意义、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被遮蔽了。美学要改变自身的形象,就必须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的现代视界,必须在人类自身生命活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理论根基来看,生态美学注重中西美学传统的继承与融合,既有学科上的创新性,又有延续性和超越性。在学理上,它符合人类的审美体验规律;在现实上,它启发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现代生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生态美学既有成为显学的可能性,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视觉艺术成为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外化形式,人们的审美经验也由基督教信仰所决定和塑造。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上帝的复合,救赎意识贯穿于视觉艺术接受活动过程,这在教堂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救赎意识使得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中西方美学精神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3.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包含了整个社会、整个环境,因为我们从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身体(body)。性经验不一定是对一件艺术品的经验,但符合最重要的审美经验概念的条件。曾繁仁等认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艺术化的生存、生存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身体的关注或者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审美的情欲与色情之间应该是有界限的,色情与健康的情欲的区别在于作者的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是为了表现情感还是有意宣扬某种生理欲望,以及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是玩弄还是尊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对文化和生活肩负着提升和评判责任,不应忽视这种责任。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如今我们知道出现了环境伦理学的一些事,这种伦理学为人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并制止破坏生态的行为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论证。生态伦理学的那些原则的根据,是希望在富裕而文明的城市生活和为保住地球而考虑着有所节制这两者之间达成和谐关系,即是说,在消费和节制欲望之间达成和谐关系。因此,我们眼见到作为西方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主义的失败。那就是前现代的那种崇拜自然的怀旧情绪出现的原因。与此相当,现代美学,作为关于感性的哲学,也破产了。现在,时候到了,我们应该设想生态美学是可能的。为什么现在需要生态美学呢?其实,我们面临着现代美学本身的危机。我们的现代性过渡到了后现代时代,在这过渡的当口,产生了一些人不曾经历过的情况:直接和真东西接触难了,真东西让关于不可眼见的对象的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给遮蔽了;媒体和政治势力的黑手控制着人们的经验;城市化和无所不在的矫揉造作,把对于自然的感觉弄得麻木不仁;数字符号弄出来的影像和言辞,把艺术呈现搞得毫无力度。在后现代性的展望中,为了帮助美学恢复其意义这一目的,我们应该构筑生态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恰当地处理人对自然的关系、经验中的敏感性的意义,以及城市性的消费生活等问题。我们应该恢复关于我们的原初经验的思考,这种经验将使我们对美学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自然审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普遍现象和核心内容,它主导了中国古代审关意识的发展方向。现代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关理论虽然探讨了自然美现象,但它本质上是现代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不能对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进行有效的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是一种前现代的审美实践,它的哲学根基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特有的自然观,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基础上,人与自然所共在的意义世界被建构起来,这个被建构的世界在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则显现出了自然之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