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协调共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有所发展,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倡导“以人为本”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在当前,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我们提高理论水平及思想觉悟,认真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升华。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没有以人为本,就没有社会和谐。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首要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概念既有着不同内涵,又有共同点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知;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能解答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来考察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二是讨论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三是揭示“以人为本”的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借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起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兴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坚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为民”宗旨的新要求。当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存在着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要着力克服妨害以人为本思想的观念和制度,不断拓宽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形式,将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并贯穿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执政观,努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当代先进文化,应树立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该突出“和谐”的文化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导向,注重党的执政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既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失落这一现象的有力回应,使作为“类”的人的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和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以人为本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真正内涵,这既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虹 《中南论坛》2007,2(3):75-7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企业。本文从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新思路,即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能为本”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建立完整的开发体系,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观念、体制、环境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不和谐因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各级政府和高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执政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更有实效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质所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哲学思想的又一次深度理解、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祛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中宽容的抽象化超历史性,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伦理旨趣和建构人民民主的和谐政治。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在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应以“和合”思想为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探讨建构和谐文化可能性之根据、困境和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和谐融洽、平等合作、共生共赢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权的有效保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核心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依托人的主体性,以人为目的。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现实基础,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价值基点,必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