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出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认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不仅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类特征 ,而且也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和特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正> 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挥的重要课题。过去左的僵化一套,割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口头上遵重客观规律,实际却歪曲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关系,犯了唯意志论的错误。前些年的自由化,割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愈是强调目的性,愈歪曲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关系,陷入了“目的论”的泥坑,导致人们无远大目标的庸俗追求。历史教训告诫人们: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应人为地强调一方,否定另一方。通过合目的性把握合规律性,在把握合规律性的同时升华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突出了新时期发展的特点,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了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从哲学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系统总结和经典概括,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世界性的存在,蕴含着深刻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专业论述——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世界历史理论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的理论和逻辑前提,也是总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历史性的重要依据,更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蒋斌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问题,是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提出并探讨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思想,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论述。毛泽东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揭示历史二重性原理,即历史过程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又是文化历史过程,从而揭示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一为了阐述这一问题,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历史哲学的历史。历史是人类自身实现和发展的过程,抑或是服从某种客观逻辑的过程?即历史是合主观目的的呢还是合客观规律的?这是人们对哲学的思考中长期探讨的问题。当古希腊哲人或断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忽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的倾向,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来不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带上了浓厚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色彩。近几年来,在反对或克服这种片面性时,有些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忽视或有意无意地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来是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程度不同地带上了历史唯心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仅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合规律性的角度去看,没有全面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无法合理的揭示与解释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创造历史的历史主动性的根据,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主题思想就是实践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面理解这句话即可知道,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教育规范是调控人们教育行为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而使教育规范从无到有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教育规范的作用就在于保障主体教育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自由、自由发展。遵守一定的教育规范是进入自由发展境界的门户, 教育规律是通过教育规范这一中介而与自由发展发生关联的, 而教育规范则是通过自律与自由发展发生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而且是一种历史观。吉登斯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向度出发,对于社会的构成、社会的类型和社会的变迁做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虽然吉登斯历史观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巨大影响,批判吸取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诸多理论成果,并且做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和独创性的见解,但是,吉登斯误解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否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现实人发展的理想境界,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这一理想的实现决不是对原始自然人的“复归”,也不是靠“全知全能”上帝的“启示”和“拯救”,更不是对抽象“人性”的放肆和张扬,而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能仅仅靠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进步来实现。精神生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相似文献   

13.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真实涵义,并不是把哲学归结为哲学的历史,更不是把哲学研究限定为对哲学历史的研究,而是强调哲学与哲学史是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这个命题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以历史冲淡乃至代替现实和未来,而是以历史性的思想的理论自觉不断地丰富和变革思想性的历史,从而实现哲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和西方哲学家实现的现代转型有着原则区别,但都是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根本性超越。这两种变更各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又处于同一社会历史时代。历史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了19世纪是西方哲学酝酿并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变更的世纪。这种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都是在这一基本趋势下发生的,因而它们在某些方面必然相通,即存在共同之处,但它们又是在不同的阶级背景下发生的:西方近现代历史时代变更的基本背景,决定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变更的基本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西方社会变更的不同要求,决定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家进行的现代哲学转型具有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5.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秀昌 《河北学刊》2006,26(1):35-41
以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进入文化史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当其把哲学的慧眼投向与人的自由选择和生存交往关联着的历史时,也便自然地由此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历史哲学。本文通过在历史绝对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所构成的张力下悉心体悟雅氏历史哲学中的核心范畴“轴心时代”,以期对关涉其历史哲学枢机的“唯一的结构”有所省思;并借着对他的“生存辩证法”与“生存的历史性”的阐说,试图对“轴心时代”涵贯的人文意蕴有所掘发。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先导。当代人类社会的 发展,使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离不开哲学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可替代 。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领导到位。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既解构了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同时也在政治和历史领域坚持了形而上学批判的主旨。德里达在20世纪9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向马克思致敬"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也体现为从异化史观经由实践向唯物史观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批判和超越。从德里达解构逻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还要深入辨析他们的历史观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孟庆仁 《齐鲁学刊》2008,4(2):58-64
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都没有阐述过、甚至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人的发展道路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即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发展道路分为宏观道路和微观道路。概括的说,其宏观道路表现为人的形成-异化-复归的过程,人的形成、异化和复归,是人的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微观道路即个人身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人的发展道路更加深层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