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osplay是青少年通过扮演动漫作品中的角色从而表达自我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抵抗主流社会、父辈阶层对于自我角色的强行刻写,夺回话语权与重新刻画认同描述。构建认同机制是推动青少年参与Cosplay的主因,具有个体认同、组织认同、制度认同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个体认同使青少年获得反抗主流文化强行认同的亚文化个体身份;组织认同聚合了青少年亚文化个体认同进而为形成亚文化组织奠定基础;制度认同则创造了亚文化场域,构造制度结构来确立青年亚文化秩序及其合法性,进一步反向支持亚文化个体认同、组织认同。青少年通过构建这三类认同机制,促使Cosplay文化成为由青少年编码角色形象图式、获得自主话语规范从而抵抗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亚文化层出不穷,注意力和影响力正在追赶甚至赶超主流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中规模最大、使用最频繁的群体,网络亚文化的兴起给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网络亚文化改变了青少年被动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网络语言和网络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实现话语权的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行动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然而,网络亚文化的过度使用又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需求方式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正常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监管教育,积极宣传主流文化,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时下的电视节目日益被低俗化浪潮所淹没,社会主流文化往往直接干涉青少年媒介接触或担忧负面影响,却较少关注青少年群体理解的低俗化。通过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法,从青少年亚文化角度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重点探究青少年媒介接触亚文化及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影响,发现在初级影响、次级影响、深层影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就亚文化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包括收编与妥协的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从表面看是应对网络交流的技术性、娱乐化反应,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逃避,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和构建。大学生喜欢“宅”在网络、热衷“恶搞”经典、沉溺网络游戏,这既是回避主流社会规训、压力和责任的“仪式化解决”方式,也隐含着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诠释。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渐依赖,已然形成网络亚文化信息圈、交际圈、娱乐圈、舆论圈相互叠加的亚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与流行音乐有深远的渊源。后亚文化理论观照下的流行音乐生产机制,在音乐文本生产方式、音乐视觉生产方式、音乐明星生产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古典、民族与流行音乐元素的混搭,是新的音乐文本生产方式的特点;与当代视觉艺术相融合,是新的音乐视觉生产方式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发现未来的明星,并在网上推广,已经成为明星生产中重要的传播策略;后亚文化语境下的流行音乐出现了回归纯粹的人声、干净的配乐和质朴的形象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的实质是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以“解构”传统和权威为目标。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反映了青少年崇尚公平、重视参与的行动取向,凸显了当代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不断涌现,如饭圈撕战、凡尔赛现象、陪伴经济、有尊严的摸鱼、黑界、祖安文化等。这些亚文化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青少年心态主要有: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去个体化与群体主义心态;情感的单极化与追求自我满足心理;流量明星崇拜与粉丝心态;心灵无处安放与自我寻找假想敌;内心孤独焦虑,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针对当前青少年网络文化新现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应对策略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防范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弱化流量明星效应,规范演艺影视、娱乐游戏市场;强化心灵关爱、理解和教育引导,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促进青少年用心学习、享受工作乐趣;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青少年网络文化环境;供给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冲不良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非主导文化体系而存在,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传播事业的领导;正确把握文化选择的力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加强文化劝导力度,提高青少年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孕育了诸多的亚文化形式。最易接受也最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异常活跃,他们不仅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创制者。网络青年亚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在步入社会之后也将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凭借"烧脑""悬疑""凶案""推理"等元素,"剧本杀"逐渐成为青少年的社交新形式,成为青少年寻求身份认同、满足游戏心理和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IP、社交与沉浸是"剧本杀"的传播动因,青少年在"线上+线下"的综合娱乐体验过程中结成趣缘群体,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和展示自我.亚文化视域下,"剧本杀"的传播功能主要有娱乐休闲、情感解压、身份认同和话语表达.在万物皆社交的大数据时代,"剧本杀"将围绕剧本、技术和资源三个方面谋求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内容输出能力,强化算法、VR、XR等技术的应用与结合,细分整合,降本增效,走数字化经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粉丝在“饭圈”中进行控评、应援,以展示对偶像的喜爱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附于偶像产业的“饭圈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疯狂氪金、虚假流量、无底线追星等失范现象频发。其原因在于粉丝的盲目服从、资本不良营销策略和粉丝群体价值观的迷失。“饭圈文化”的治理需要从偶像、政府、平台等方面入手,在粉丝抒发情感的同时,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促使粉丝在理性追星中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亚文化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亚文化群体内部的产物,也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援引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亚文化风格"这一理论,以网络恶搞配音团队"胥渡吧"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创作者使用拼贴的手法来呈现娱乐、抵制以及颠覆的亚文化风格。然而,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之中,亚文化风格在不断消解。风格的形成是外部关系和亚文化群体的自身取向合力的结果。这种合力不会在风格形成之后销声匿迹,而是作为一种限定性的构成要素,在未来走向中持续发挥作用,反映出中国语境之下亚文化风格的建构与消解历程。  相似文献   

16.
形式多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成了当代文化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景观,给主流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同时,媒体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看待青年亚文化的直接印象。通过对网游族、粉丝群体及愤青三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可以为客观看待青年亚文化提供一条路径,进而为更加全面分析当代青年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以网络最为突出。从网络自出现到今天的普及,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规律,而其中青少年群体又是网络的一大用户群。青少年群体作为一种有着青春种种躁动不安等特征的群体,正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抒写着他们的青春感性冲动,表达他们懵懂的思想,这种种正孕育着青春的亚文化。本文以青春亚文化为背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媒体发展道路,以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就网络媒体与青春亚文化之间的联系、发展趋向问题、如何发展健康且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网络青春亚文化等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时下的电视节目日益被低俗化浪潮所淹没,社会主流文化往往直接干涉青少年媒介接触或担忧负面影响,却较少关注青少年群体理解的低俗化。通过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法,从青少年亚文化角度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重点探究青少年媒介接触亚文化及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影响,发现在初级影响、次级影响、深层影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就亚文化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包括收编与妥协的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审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虽然与伯明翰学派所研究的西方青年亚文化大相径庭。但其并没有跳出拼贴、同构和意指实践等建构方法的圈子。而对这些青年亚文化风格的解码,则需要遵照我国的国情,借用结构模式并结合世代模式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就是:青年时代困惑的想象性解决、标举并且建立认同和抵抗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