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王利平  谭佳林 《天府新论》2005,(Z1):164-165
宪法权利是宪法所确认并保护的权利,如果缺乏一种机制保证其不受侵犯,那宪法权利将形同虚设.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制公民权利在受侵犯后的救济措施,故救济乃宪政所急需.借鉴西方国家的宪法救济方式,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是宪法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保障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张扬法治理念下,与国际人权保障潮流的一次接轨.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理性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政制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达到理性平衡,是关涉国家权力规范运行和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开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行政程序中的主要制度之一。行政公开是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的重要途径,也是廉政建设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行政公开制度发展的困境主要是立法的不统一和内容的狭窄。制定完整的法律体系、完善行政公开的救济制度是促进我国廉政建设、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的公共财政目标,内在统一了宪政所涵括的民主理念和法治要求,其实现对规制国家行为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审议,不仅是民主财政的重要内容与运行规则,而且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是现代国家走向宪政民主的试金石.根据立宪主义的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完善预算审议制度,从国家制度层面应重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地方治理层面,以地方财政改革出现的参与式预算为契机,构建公民直接参与预算的程序机制;从公民权利的视角,则应逐步推进预算公开,落实公民对政府预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相似文献   

5.
宪政民主的试金石:预算审议的程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的公共预算目标,内在统一了立宪主义所涵括的民主和法治理念,其实现对规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价值.作为宪政民主试金石的预算审议,不仅构成了公共预算的核心内容,而且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晚近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其建制化双轨制协商模式成为预算审议程序控制的民主路径.立足我国国情完善预算审议制度,在规范层面应健全预算法律体系;在制度层面应着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在社会结构层面应培育和发展公共领域,促进公民有序参与预算.  相似文献   

6.
两权博弈与国家义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与权力的平衡状态是宪政秩序运作之基本保证,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权力来保障公民权利是控制权力之基本途径,那么设计以国家保障人权为重心之法律规范并构建完善之国家义务体系,则定当能消解权利与权力博弈之困境,所以,国家义务具有制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宪政制度下,人民享有对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权力的监督权.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时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内容,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具体方式.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民主原则,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具有民主性、外部性、权利性、社会性的基本属性,应当在宪政的视域内界定其性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侦查措施违法时的权利救济与检察监督,具有保障公民权利、制约侦查权力和维护司法公正等功能.权利救济与检察监督联系紧密,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在实现权利救济及加强检察监督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应予以充分重视.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的内容还较为原则,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朱福惠 《云梦学刊》2002,23(3):19-21
我国现行宪法学体系较为陈旧 ,不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以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互关系的原理作为宪法学体系的主线 ,将宪法学的内容分为总论、国家论、公民论和典型案例分析四部分 ,以规范国家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作为各论的指导思想 ,是宪法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公、私法的划分与宪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明  谢维雁 《天府新论》2003,4(1):66-69
公、私法的划分在大陆法系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对宪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为宪政提供了现存的思维方式 ,孕育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精神 ,而且还促进了宪法内容和形式的完善 ,宪法是公、私法划分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重视和借鉴公、私法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1.
韩裕庆 《学术论坛》2007,30(8):34-38
人大质询制度与我国宪政制度紧密相连,随着宪政制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大质询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与机制,是行宪的制度保障,是权力监督的制度安排.但是,人大质询制度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常态稳健地运行,究其根由,盖因为宪政观念的淡薄和质询宪政制度的局限.因此,实现人大质询制度从非常态运行到常态运行,必须强化宪政理念,完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2.
公民权利作为法律权利一经诞生,就与宪政民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公民权利是宪政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公民权利构成宪法和完政的主要内容.公民权利是宪政的基本目标,现代宪政价值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发展依赖宪政的发展,公民权利的价值需要宪政来张扬,公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宪政来保障并且也只有宪政能实现这一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依靠市民社会强大的自治能力和个人自由观念的深入可以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构建法治体制。中国市民社会尚未形成,国家权力极为强大,通过主动限制国家权力,将国家权力纳入法治轨道是中国宪政形成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公法体系,通过改革公法体制来限制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公法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公法的改革正在逐步实现由国家权力至上向人权保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经历了一个从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再由制度问责趋向于法治问责即问责法治化的过程。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法治化对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完善反腐倡廉机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法治化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公众参与、规范统一、程序公正、权责一致、救济有力五个方面,其中公众参与理念是核心。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现代国家运用良性宪法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的标志。从本质上说,宪政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机制,也是国家权力部门内部的平衡机制,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机制。宪政是建立在宪政理念、宪政文化和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16.
“财政制度”是宪法中的重要内容,究政下的财政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关于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权力和纳税人之间财产关系的理念与原则。本文从财产的私人所有和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两方面入手,对宪政财政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对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并把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作为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是现代宪政与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研究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以及我党三代领导人的权力制约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深入探讨制约与监督机制,从制度创新上确保国家权力的正当行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权利救济关系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这是任何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条件;权利救济关系着国家权力滥用的有效防范,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权利救济关系着公民与国家之间冲突的和平解决,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9.
公共预算对控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质是一个宪法问题.宪政视野下的公共预算是一个公开透明、有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公共过程.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公共预算制度改革,提高了预算的法制化、民主化水平.但目前我国的公共预算仍然存在预算不透明、编制不科学、决策过程不民主、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和公共预算改革缺少总体规划等问题.为了以民主法治的形武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国家必须加大公共预算改革的力度.公共预算改革应该在宪政理念的指导下,选取部分县级城市作为试点,坚持先行先试、稳妥渐进的原则,以预算公开为突破口,促进预算编制科学化,进而实现预算审查的民主化,最后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并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宪政建设史的回顾,分别运用"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概念分析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障碍与路径.本文认为:完全工具主义的宪政建设理念、缺乏宪政制度运作的适宜的社会生态条件支撑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特殊的路径依赖问题.面临变化了的宪政制度建设环境,需要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范式转换,其主要内容是突破宪政工具主义的思维定势,肯定宪政限定政府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初理念;借鉴新宪政论的观点,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美德;在确立制度权威的基础上,推进全面综合型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