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海外视角系统探讨中国复兴之路要略的《中国崛起策》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刘涛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世界社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作者经过多年的思考,结合国外相关领域前沿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敏锐洞察当前和未来国际走势,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理性探讨,对中国崛起道路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已经在崛起,但远未到达应有的高度,如何建立世界秩序、是否应当追求联盟政策、如何实现军事崛起、如何平衡美国……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这些问题犹如一个个路障,必须得到稳妥的解决才能继续前进。该书是作者对中国崛起的一些思考。尽管中国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但海内外对中国的崛起能够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和理解都不足以明了中国崛起的意义和作用,很多人仍然停留在情感和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的外部性与经济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立 《管理评论》2006,18(6):58-62
中国的崛起是一次现代化追赶。追赶过程中,国家安全主要表现为经济安全。中国崛起的国际影响,可用外部性理论做出解释:成胁论观点只强调中国崛起的负外部性,而机遇论观点则强调了正外部性。中国崛起过程中,应力图减少以“中国威胁论”为主的负外部性影响;充分利用和宣扬以“中国机遇论”为主的正外部性影响,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降低中国崛起的外部成本。  相似文献   

4.
《领导文萃》2009,(20):32-36
近日,《大国策》丛书作者,政治、经济、文化与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在北京举行研讨会.激辩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及破解之策。南方周末记者对部分讨论内容进行整理,现予刊登,以供关心中国发展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举世关注中国崛起,似乎中国崛起是件很出乎预料的事情,甚至带有某种偶然性。然而,如果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个基本的了解,就不应当对中国崛起感到惊异。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保持世界头号大国的地位,只是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才退出世界大国、强国的行列,算起来不到200年。这  相似文献   

6.
时事政策     
《领导决策信息》2013,(9):10-11
作者:韦森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7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来了中国崛起,但也让政府统御市场的中国模式逐渐成型。政府试图调控一切,但结果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种种怪现象:中国的广义货币泛滥成灾,但许多企业借不到钱,高利贷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崛起,不容回避的现实"中国崛起",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崛起、怎样崛起的现实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保罗·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开始讨论中国崛起的起点和条件。他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这是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它确定为中国崛起的两大指标体系,即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但是,保罗·肯  相似文献   

8.
赵晓 《领导文萃》2011,(20):38-40
说起来还是中国比较大气,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有人觉得中国吃亏了,其实,这是中国崛起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崛起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市场主体崛起,就是民营企业的崛起。没有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国家的竞争力,就没有中国崛起。但号称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最近却自曝民企国际竞争力缺失!11月18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以"创业创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题,集中探讨民营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本书是著名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数十年来国际关系研究的总结之作。作者以30年对美国、中美关系等领域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特别是对美国政治文化的精准把握,从多个层面分析美国成败得失之处,以作中国之镜鉴,并以现代化视角看待中国崛起,如何理解中国新模式、日益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外部挑战等新老问题,都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和解析。本书为理解美国、理解中美关系以及未来10年世界新格局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指南,为政府、企业决策者以及广大读者应对明日危机提供了普及读本。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13,(15):26-30
2013年3月23-24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以"中国现代化:道理与前景"为主旨的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上,中国道路的内涵和发展前景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而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凸显的经济与政治文化发展不均衡现象尤其引发学者热议,在此采撷若干观点,以飨读者。——有学者认为,中国崛起遭遇到价值观或曰意识形态的困境,中国软实力影响微乎其微,是一种不包含道德或规范意义的崛起。中国崛起不包含特别的道德意义柯白(美国美中贸易委员会前主席):中国的飞速发展及其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让许多学者和决策者都难以理解。中国对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20~30年代中国崛起及外交战略选择刘靖华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历史可能为中国人提供一次真正崛起的机会,即中国届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军事强国。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加深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从当...  相似文献   

13.
经济     
《领导文萃》2013,(6):133-133
高铁成中国崛起最新象征 从广州超现代化的高铁站出发的列车象征着中国前进的方向:全球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服务于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和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快速客运铁路线将达到5万公里。一家中国报纸说,京广高铁线路强化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不再被视为劣质商品产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崛起,是21世纪头十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崛起已从理念变为现实。崛起的中国不仅需要一流的GDP,更需要开放、包容、理性的大国民风范。徘徊于自卑与自负之间  相似文献   

15.
周方银 《领导文萃》2013,(10):24-28
中国的崛起是在单极下的崛起,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在十分不利的国际格局下展开。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虽然国际环境具有总体上和平的性质,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如何把中国上升的实力转化为在体系中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则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挑战。中国的崛起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统一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国际上聚焦最多的现实政治问题。冷战结束后,中国崛起的势头十分明显,国人日益感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于是认为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不错。这种感受是历史性的纵向比较结果,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确实没有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为何惧怕“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年 《领导文萃》2009,(17):25-27
西方认为,西方世界基本上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相似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崛起的价值取向和西方的并不一样,政治制度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恐惧感顿时油然而生。西方感觉到“威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灵。  相似文献   

18.
恭喜发财     
春节到,辞“虎”迎“兔”,年味儿正浓。尽管天下不太平、亚洲多事,但我们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奋发有为,谁也休想阻挡中国崛起! 本刊本期适逢春节期间出版,在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日子里,我冒昧地给各位读者和作者朋友拜年啦!祝各位阖家欢乐,兔年吉祥,大发财源,福寿绵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之路,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在中国崛起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文化与精神因素。共和国60年历史的深刻内涵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一个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道路:这个“中国之道”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影响世界;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中国对未来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稻葵 《决策探索》2008,(18):16-17
北京奥运彰显了中国的整体实力,但喜庆之后忧虑犹存: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提醒我们须慎作战略决策;田径等项目薄弱显示我们的核心技术及金融服务业依然落后;足球表现不佳警示中国社会欠缺深度合作精神,创一流企业十分艰难;西方媒体的复杂反应则提示中国崛起需要更多应对复杂国际舆论氛围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