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女权主义翻译与研究的背景以及女权主义翻译者的主张,指出加强对女权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对译介学和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从西方女权主义翻译及创造性叛逆的实践入手,分析了女权主义翻译在文学领域的发展趋向和女权主义对于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女权主义有意识的叛逆翻译观是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西方女性对女权意识挑战的产物,表现出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必然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把女性的生存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领域来开掘 ,说明生存哲学的前提是男女两性的生存同属于人的生存 ,论证了女性的生存是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的有机统一 ,指出了在生存哲学视野中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错误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3.
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把中国的女性文学和已有定论的英国女权主义文学(及其女性文学)作划阶段对比、比较,提出三个观点:1.女权主义文学应按照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女权主义文学和文化女权主义文学;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政治女权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又产生了文化女权主义文学;3.“女性主义”是个语焉不详的名称,不足以说明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分析其长篇小说《盲刺客》中几代女性的生活,展示女性作为历史主体在家庭、社会生活中丧失主体价值,遭受男权制度及资本主义制度双重压迫的现实;披露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霸权中与社会强权话语"共谋",加深对女性自身迫害的历史;探讨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原因;批判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文学的浪潮高涨一时.许多青年女作家学习西方女权主义作家的榜样,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心曲和欲望,"身体写作"的主张不胫而走,一时成为文坛上最惹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对此,评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已经蔚为大观了.但这样一来,问题的另一面也就常常被忽略: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的道路上还存在有怎样的心理误区?在美好理想的另一面有没有可怕的道德深渊?此外.在中国政治文化的背景下,女性的情感、女性的生活方式又具有怎样特别的社会意义?在"身体写作"之外那些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又达到了怎样的文学与人生的境界?对于这些,当代几位女作家深入解剖女性情感困惑、追问女性解放误区的长篇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入探讨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是女权运动的文化成果 ,经典的西方女权主义是以社会性别论为其理论起点的 ,颠覆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是其主要的内容和目标。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理论及其创作是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它是多元的 ,开放的 ,是女性与人性、个人与社会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主义在欧美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和一种政治策略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虽然女性主义一开始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因为它既在现存学科之中,又在现存学科之外,曾一度被称为是只有观点,没有理论和方法的非学术政治。如今,在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的领域,人们对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与日俱增的兴趣,使之成为广泛复苏的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美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8.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女权主义由早期女权主义偏颇、激进的一味去颠覆男性主体而建构女性主体的政治主张和实践,转向了相对温和理性的女性性别自觉的努力。本文从女性象征秩序主体建构的乏力出发,探讨了前期女权主义主体策略的本质主义内核,以及后期女权主义的多元化主体建构的策略,试图揭示女权主义主体诉求的嬗变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论渊源及其现实意义,进一步揭示这一转向对我国当代女性话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围城>作为一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一种、两种批评方法就能解读清楚的.本文主要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文本中几个主要的女性知识分子角色中蕴含的价值,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古籍典故和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不露声色地将20世纪20、40年代之女性解放进行批判与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