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2.
“天籁”出于《庄子·齐物论》章,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按历代注家理解,“天籁”的基本内涵为宇宙中自然的声响为“天籁”。本文以为“天籁”是对“道论”的形象描述,指的是心灵与“道”相和为一的状态下的言说境界。  相似文献   

3.
船山认为《庄子》内篇当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为后学所作,其中"杂篇"更接近于"内篇",水平高于"外篇"。笔者曾提出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不见于《庄子》内篇,也不见于《左传》和《老子》《论语》《孟子》《管子》《墨子》等子书,但见于《庄子》外、杂篇达36次,也见于《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诸书42次。由此可以推断《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印证了船山的睿智。此说得到广泛认可,但也有个别质疑,近年更有国际学者认为先秦尚无《庄子》内篇。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已引用《庄子》内、外、杂篇30次。汉初800字的贾谊赋也活用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典故21处。各种质疑均忽视了这些事实及其历史含义。也有人对单纯词和复合词在语言考据中的方法和意义全然不解,用任何时代都有复合词和单纯词的现象来质疑笔者的方法,对此,本文也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4.
包国光  朱贤文 《理论界》2012,(10):136-138
《庄子》"道"的理念从本义上讲就具有超越性,而这正是其审美特质所在,《庄子》的思想也因此充盈、洋溢着丰富的美学气息。超越性作为"道"的美学根基,也是《庄子》"技道之论"的基础。《庄子》寓言中隐喻的"技"与"道"的关系,潜藏着美学意味。《庄子》在器用审美方面"自然"、"朴拙"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应该说,《庄子》这些极富美学意蕴的思想对当代的技术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性。  相似文献   

5.
(一)庄子在《齐物论》中以风吹万窍、万窍自然发声为喻提出了"天籁"说。正是这一辟喻,启发后人将脱口而出的自然妙文称为"天籁"。贺贻孙在《陶郡陈三先生诗选序》中说风之感物,莫如天籁。天籁之发,非风非窍,无意而感,自然而乌可已者,天也。诗人之天亦步如是已矣。今夫天之与我,岂有二哉?莫造为天,谁别为我?凡我诗人之聪明,皆天之似鼻似口者也;见我诗人之讽刺,皆天之叱吸叫嚎者也;见我诗人之心思肺肠、啼笑歌,皆天之唱喁唱于刁刁调调者也:任天而发,吹万不同,听其自取,而真诗存焉。①陆机和刘勰的文学理论指出,普通的创…  相似文献   

6.
褚春元 《天府新论》2007,(1):151-153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他及其后学著作《庄子》中,庄子以自己切身的艺术体验对文学艺术作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他把“天籁”、“天乐”之美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论述更是精辟独到。“天籁”、“天乐”之美,即是自然本色之美,庄子把它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对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人们进行文艺鉴赏提供了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原创性的思想家,是独树一帜的文化巨人。作为与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入世政治哲学和道德教谕的对立面,庄子思想突出的是超越的形上追问,是摆脱一切限制的精神自由。千百年来,欣赏《庄子》、解读《庄子》之所以绵绵不绝,正是因为《庄子》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魅力,其价值并不随社会历史文化转移,具有永恒性。本文是研读《庄子》的产物,如题目所示,是对《庄子·大宗师》一段文字的解读与阐释。一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加相忘于江湖。”直观地说,“泉涸”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现象学的观点分析了《庄子》意义生成特点 ,认为由于《庄子》中存在着意向行为不明和意识对象不清现象 ,无形中影响了《庄子》文本意义的建构和生成 ,从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庄文的朦胧和晦涩。试图以此为学界解释《庄子》一文的朦胧和晦涩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以及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主要包括惠子的评论和庄子的自我阐释,刘安、司马迁的评述和阐释,刘向、班固的评说和阐释。虽然此期关于《庄子》文学的阐论并不多,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史上却具有开头和先导之意义。尤其是庄子对其独特行文体例和表现形式,对其独特表现方法,对其独特创作风格和创作指归的自我阐释;司马迁对《庄子》表现形式和虚构特色,语言艺术和诗性特征,话语特色和审美风格的阐释;刘向《别录》对《庄子》"寓言"之概念内涵的解说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主张“全性保真” ,而《庄子》内篇七篇中竟无一篇专论“全性保真”的问题。原来 ,这是因为误解《庄子·养生主》主旨所致。关于《养生主》的主旨 ,自古以来有阐明保护生命的要领和阐明养护精神的要领两说 ,但两说都不妥当 ,按之《养生主》一文有扌干格 ,按之庄子思想有牛氐牾。其实 ,《养生主》主旨乃是阐明保性的要领。如此理解则与《养生主》文义、庄子思想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寓言中往往杜撰人名,在《在宥》篇中,虚拟了鸿蒙和云将的对话。注家都把云将解释为云,那么鸿蒙是什么呢?历来都根据司马彪的注解释为”自然元气”,《辞海》等书也沿用了这种说法。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鸿蒙”应当指的是雾。庄子这一段寓言是借云和雾的对话,来阐明他自己对“治人”的见解的。《说文》:“雾作(?),籀文省作”。  相似文献   

12.
郭红欣 《殷都学刊》2007,(1):120-122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齐物论》中,则会发现,其原初的意义和后来的应用义之间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的特色于经典章节《齐物论》可见一斑,而《齐物论》的关键又在于"是非之辨"。《齐物论》明辨知识,《逍遥游》描绘境界。庄子通过解构人类的知识,从而解构了知识指涉的现实事物及世俗价值,使自我处于一种超越的"无"的境界。然而,庄子只是庄子,是个具体的存在。庄子与世人各行其是,彼此是极有差别的,称作"两行";另一方面,从道的角度审视,彼此各自的差别又因差别本身而为一了,是为"道通为一"。庄子与世人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庄子》的文本语言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庄子》文本的语言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分析了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及其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庄子》文本进行了语言学审视,也概括了《庄子》文本的哲学本体观。最后,阐释了庄子的"得意忘言"与西方的"顺从语言"这两种中西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不同解救方法。目的在于证明,西方的现成理论对于东方的独特文化是无能为力的、是苍白的,因为东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宋至清对庄子之文学评论主要有三个:其一,对庄子文学地位之评论。或称其书为"子书中第一部醒眼文字",或尊其为"文章家鼻祖",或将之列入"宇宙四大奇书"、"天地四大奇书"。其二,对《庄子》文本之评析。涉及《庄子》文本的总体艺术审美特色,内、外、杂各部分之特点,各篇要旨,还具体到节、段、句、字,颇多精当之说,体现了前人对《庄子》文本钻研、涵咏工夫之深。其三,庄子对后世作家、作品影响之探析。涉及《庄子》对诗、赋、散文、小说等各类文体之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郭象玄学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魏晋玄学的中心文本是《庄子》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老子》。从东汉到魏晋,玄学中心文本由《庄子》到《老子》的置换,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两汉谶纬神学的崩溃以及经学的被弃;其二是庄学是人生哲学,而老学是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郭象如何对庄子的《逍遥游》进行创造性地误读,从而消解了庄子逍遥游的全部神秘主义色彩和庄子逍遥游“外化而内不化”的内在紧张,从而为魏晋士人在精神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的逍遥放达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今本《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则记事:“楚庄王欲伐越……杜子曰:……”这个“杜子”究属何人?王先慎说:“杜子”乃系“庄子”之误。我认为此说甚是。因为稽之古籍,诸书都作“庄子”。如:《御览》366引此条时作“庄子”,《荀子》杨倞注引此条时亦作“庄子”(陈奇猷说:松皋  相似文献   

18.
"天籁"是理解《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天籁"是针对"人籁"所发,"地籁"只是作为引出"天籁"的一个过渡。"天籁"包括"地籁"和一部分无"机心"的"人籁"。《齐物论》一文的中心点不是"吾丧我",也不是"齐物"等观念,而是"天籁"。"吾丧我"与"齐物"只是认识"天籁",体悟"天籁"境界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人们要懂得知止,才能进一步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实现自我的自由与价值,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天籁"境界。  相似文献   

19.
魏园 《兰州学刊》2013,(9):210-212
庄子的重要概念“封”所分隔开来的物之间因为还有亲密性从而具有能够再次结合贯通的可能,离开道之路也是返回道之路,而返回道之路即诗化的言说方式.在此区分了两种语言观,即符合论的表达和“语言说”,而后者即诗化的言说方式就是庄子使用的道说方式.“天籁”即诗化言说将在场者留在远处以使之持存,而诗化的言说即道说最终就是一种寂静之音,即庄子所说的“大辩无言”.  相似文献   

20.
李生龙 《中州学刊》2014,(5):107-111
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思想、文学的认同,采取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