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公喜 《船山学刊》2014,(3):96-102
宋明理学以"因天理,顺人情"为其法统核心,以为"国法"源于与承袭"天理","国法"顺应与维护"天理",揭示了宋明理学法的渊源、法的属性问题。宋明理学人情之情具有"情感"、"案情"、"实情"、"习俗"、"民意"、"道德"等诸多内涵。宋明理学将情与理之间划分为情理合一、以理节情、以理灭情三层关系。在社会法律实践中使用"情理"一词,将事实之维、道德之维与法律之维统一在一起。宋明理学强调"人情"与"国法"的一致性,提出了情法两平、屈法用情而又非殉人情的基本原则。在天理、国法、人情的位阶排列上,宋明理学已非传统的"天理—国法—人情"排列,而架构起"天理,人情—国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法律属性的演变可以归结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先秦到汉唐的伦理法阶段,二是从宋到清的义理法阶段。宋明理学实现了由伦理法律化到法律义理化的转变,其义理法属性突出体现在"法者因天理","国法"具有依靠、源于、支撑维护以及因袭顺应"天理"等含义,强调了"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现实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终身大事>与金镇的<李永女>是中韩两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剧.尽管两位作家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两部作品出现了相同的文学现象.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在各自追求婚姻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过程中极力想摆脱封建礼教和男人的玩偶地位.在危机中主人公自觉意志的实现,决定了两部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个复杂的问题,文学艺术在表现人性上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对人性的看法,在我国古代哲人那里始终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王充的性有善有恶论、韩愈的人性上、中、下三等新的“性三品”说、北宋的二程“天理”与“人欲”对立的人性论、明代罗钦顺“天理”与“人欲”相统一的人性论、王廷相以形气为基础的人性论、李贽功利主义的人性论等十多种观点。从总体内涵上说,人性应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从对人的本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功利角度上观照,人性又有优点与弱点之分,这与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5):185-192
《金瓶梅》对晚明道教科仪、法事、经韵、宫观的细致描画,近乎"道教百科全书",而《金瓶梅》将人的欲望和宗教宿命论紧紧地栓在一起,为读者精心排演了一出平凡而动人的宗教剧。在小说呈现的陈腐的社会现实中,作者以人性作为一个切口,在充分肯定人欲、人性的基础上,又对人欲泛滥、人性之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金瓶梅》空幻式的草草收尾也正体现了作者"反叛"后内心无比痛苦、孤独、彷徨和空幻的复杂心绪,从作者肯定人欲又对人的私欲泛滥进行批评的主题矛盾中,看得出作品希望人们能够在顺应天理、尊重世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更好地完善人性的意愿,这种人生态度也有着对道教思想的最深刻体悟。  相似文献   

6.
我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和19世纪法国雨果的《欧拿尼》(1829年),是中西浪漫主义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们以人性之“情”反对封建主义之“理”,让觉醒了的具有“自我”个性的人,冲决各种阻力,勇往向前。这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昭示了新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性视角出发,指明了法治可欲的四种路向:在需要层面,需要的互异冲突使法律可欲;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社会信用的缺场,使法律获得历史出场;在道德的软约束面前,法律成为最佳选择;超越人治,法治可欲.法治可欲的同时又具有限度,这是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的矛盾,理性需要和非理性需要的矛盾,是人性自身矛盾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夏郁芹 《兰州学刊》2005,28(1):259-260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变形记>采用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用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矛盾,使一个原本平淡无奇,毫不引人入胜的日常话题进入文学作品中,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 使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现虚幻与现实的矛盾;反映父子之间的冲突;揭露"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买买提明·吾守尔的众多小说中,《芦花公鸡》可谓较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在这篇情节荒诞戏谑的维吾尔式黑色幽默小说中,作者通过一只独特的芦花鸡,着力挖掘了现实社会金钱腐蚀下的人性丑恶及道德沦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作品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作者希望以批评的形态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章礼强 《学术探索》2006,4(2):43-51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与人性之间必然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阿奎拉看来,法的目的是共同善。格老秀斯认为,有人性然后有自然法,有自然法然后有民法。祁克指出,个人法是从主体的自由出发,规范个人相互平等对立的关系的法律;社会法是从对主体的拘束出发,规范有组织的全体成员的法律。庞德指出,对人的内在本性进行法律的社会控制之必要性,在于人的本性所包含着的扩张性、欲望与社会本性的矛盾。严复说,“治国之法”一定要合于“天理人情。”“天理”就是“自然之律”,“人情”就是“天赋之人性”。我认为,人性始终是难以实证的假定,性善、性恶、性善恶兼有、性个人性或社会性等都是基于不完全归纳的例证的抽象甚至纯属主观唯心的假设,反映了思想者对人之本体的追问和对人性或善或恶或杂或无或个别或整体性等的描画。性善论者珍视人的美好品质,性恶论者强调对人后天的教化和规范。个体性论者看重人的个体权利,社会性论者侧重社会、国家控制的必要。无论性善或性恶论者还是个人或社会性论者大多不反对法律的规范。法律当要合人性,尊重人之为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可成了悖人性、灭人性的恶法。民法作为平等主体的市民或私人权利保护的最基本的法律当坚持合人性的市民之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极为成功的一部。小说通过“主题对立”这一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暴露了人类社会中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存在中的一系列悖论,显示出极大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具有矛盾性张力的众多母题:爱的沉醉与性的生存力彰显、死亡与生存的挣扎、权力的压制与爱的包容、家庭与民族命运的联系等众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社会形态转变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生活诸问题产生的根源:人性无限的私欲;探究解决中国民族生存的问题与途径。本文从文化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小说《丰乳肥臀》广阔的社会历史思想进行深层剖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对比《红字》中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性格命运,展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总结出作者霍桑和张爱玲对女性所赋予的殊途同归式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14.
曾龙霞 《兰州学刊》2003,(6):166-168
伦理政治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通过社会伦理纲常的规范 ,将家族政治化、国家家族化。此种文化产生了重整体、轻个人 ,存天理、灭人欲 ,重道德、轻法律等与当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冲突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当正视古今冲突 ,超越古代 ,构建起整体与个人并重、权利与义务并举、道德与法律同倡的当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家赵秀琴的长篇小说《潮女》,以两个小学生为引线,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和世态炎凉,让读者看到了坚守者的自我完善与堕落者的自我救赎,最后,导致了由矛盾冲突走向和解和谐的美好结局的出现。作品在揭示人性蕴涵、挖掘社会生活本质上达到了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16.
宋代地方官由于受传统和谐法律思想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司法审判中,往往援引情理与法意协调处理案件,人情与天理的融合,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把国家政策法规、风俗习惯、亲情伦理、血缘关系等融于司法判决之中。以"情理法"综合运用的劝和调解,对争讼双方纠纷的解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法随人情而变通等执法理念及其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其法的功能被软化,情的功能被张扬,结果导致官官相护,交相请托,吏治腐败。  相似文献   

17.
《辛俊地》是管桦创作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农民战士辛俊地的战斗和情爱故事,其中展现了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的辛俊地和组织之间的冲突,也表现出辛俊地自尊、自爱的复杂人性,是抗日文学作品系列中不能缺少的"这一个"。因此,可以用"真实"来概括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法的美学意蕴表明法是一种蕴含真善美并旨在构建秩序与和谐的社会治理艺术。仪式是表达法美学的主要载体,西部社会的仪式资源丰富,对仪式的遵行有助于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情怀。西部地区具有社会治理重"情"、治理资源残缺等特点,而这些恰恰契合法美学的固有规律,因为"情"是法之真善美的基础,而人性的弱点决定了法之美包含残缺美,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蕴含法之美的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璇 《琼州学院学报》2010,(6):73-74,81
《南京!南京!》与《硫磺岛家书》在回顾战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作品在艺术形式与主题内涵上进行了挖掘与创新,使两部影片呈现出震憾人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晚明尊情论者的文艺观夏咸淳明代后期,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社会新潮的涌起,加之朱明统治的腐朽,因此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天理”大大削弱了,人性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世风放佚,情窦大开。魏晋士大夫曾经标榜“情之所钟,正在我辈。”[1]晚明时期尤多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